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从一汽到东风,如今又轮到上汽集团,这些曾经见证过中国汽车工业腾飞时代的航母级车企集团,近两年集中迎来“舵主”的换防。

6月21日晚,上海市市管干部任职公示信息中,现任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和副总裁贾健旭二人进入任职前公示名单,拟任市管企业正职。公示时间为6月21日至6月28日。

这意味着上汽集团主要负责人的变动或将尘埃落定。此前,知情人士表示,现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接近正式退休的节点,这艘巨轮到了接棒时刻。

在陈虹掌舵的这十年里,上汽集团得到过合资企业滋养、享受过市场红利,经历自主品牌锤炼,更连续18年保持着国内整车销冠的高光。

但眼下,继任者要接下的并非一个“岁月静好”的上汽,新舵主能否延续陈虹未完的战略,带上汽渡过业绩波动期,继续引领国内整个汽车行业高歌破浪?

接下来的三年,将是上汽转型最为关键的三年,也将是汽车行业惨烈的淘汰阶段,新帅肩上的担子不轻。

交棒

有接近上汽的人士透露,市国资委最早考虑过用外部高管来接任。但从目前的公示名单来看,大概率选择了从内部提拔。

派出这一新班底接棒,也是为了让上汽集团这艘航母级的车企集团,能稳定度过转型期,并保留“二次创业”的能力。

从技术员一路走到董事长之位,陈虹在上汽的四十年,几乎完整见证了这艘巨轮的成长,又历经行业一轮轮的变迁,更是最懂上汽的人之一。

过去十年,是汽车行业从“抢增量”迈入“争存量”,以及被新能源与智能化颠覆的巨变期。上汽能稳坐王位,离不开陈虹的持续变革。

2014年,陈虹刚接任上汽集团董事长之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仅为7.5万辆、比亚迪还在盈亏平衡线挣扎、蔚小理仍在襁褓之中、雷军刚做手机不过3年。

彼时重视技术的陈虹,上任就提出“新四化”战略,要上汽突围成一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世界级车企。他曾强调,“为了赢得市场先发优势,我们必须进行前瞻性的技术研究”。

随后,陈虹大刀阔斧地对集团的研发体系进行整合,设立了前瞻技术研究部,专注于新能源、轻量化材料以及智驾技术。

十年来,近1500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推动上汽在智驾、固态电池等关键领域快速突破,也实现了上汽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转变。

从2014年推出互联网汽车项目、2016年联合阿里打造出属于上汽自己的智能互联科技,到了2018年,上汽乘用车销量增长34.5%,将全集团全年销量带到705万台的巅峰。

攀至峰顶后,转折发生在2019年,特斯拉这条鲶鱼的搅动让市场随之变天。彼时的陈虹认识到,增量时代已经落幕,强如上汽也难以置身事外。

他的决定是投入新赛道、合资全面焕新跟上时代。随后几年,上汽集团快速找寻突破口,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荣威名爵、智己等各板块加快摸索的步伐。

只是所有的改革都非一蹴而就。沧海桑田,如今比亚迪销量已经突破300万台,跻身世界车企TOP10;华为、小米等新势力则打破诸多行业高墙,轮番改变着车圈的运行规则。

陈虹的努力还未到收获时刻,没能在新时代将上汽带到期许的高度,或许他也心有不甘。

不过,对于上汽如何守擂,去年4月,陈虹给出了方向。他掷出“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350万辆,自主品牌得占七成份额。

而这注定是场硬仗。

守擂

眼下,两大合资品牌被自主品牌围追堵截,曾经的“利润奶牛”开始“祛魅”。

在上汽身后,高歌猛进的比亚迪,已经在营收和销量层面猛追,差距也被逐渐缩小;同时,令上汽引以为傲的出海板块,也面临着欧美加税的挑战。

王晓秋和贾健旭,一位是35年的上汽老将、另一位则是出海的年轻功臣,他们或将成为新舵手,掌握上汽的大方向,并且要呵护好正茁壮发育的自主品牌。

作为上汽荣威的“开山鼻祖”,也是集团启动自主品牌项目后的担任关键负责人,王晓秋对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贡献功不可没。显然,集团希望他成为自主品牌乃至整个上汽的“定海神针”。

途中,他也需要向新改革的助力,曾为上汽集团海外开拓扮演重要角色的贾健旭扛起了这一重任。时年46岁的贾健旭,未来要在集团破局、出海上成为关键先生。

不止于此,对于上汽全面拥抱新时代的趋势,担任过供应链公司一把手的贾建旭,对技术有颇具先见性。其在上汽延锋担任一把手时,他就曾采取主动出击、提前布局的策略。

对于目前老牌车落后新势力的局面,贾健旭就曾直言,“我们现在的开发还是串联关系,所以很多东西都慢了。两年之后技术就迭代了,三年之后彻底更新,五六年就完全落后了”。

“复兴合资”、“提振自主”的底层动力,最终都落在陈虹对技术底座的追求之上,这也是对新势力们的“见招拆招”。

5月底,上汽祭出固态电池、动力总成、全栈软件架构、全新电子架构等“杀器”,紧抓“灵魂”狂追华为、小米等玩家;原先作为上汽品牌冲高的智己品牌、“合资之王”上汽大众都表态要加快迭代步伐。

上汽零束CEO李君对华尔街见闻表示,技术的持续创新、开发速度是上汽重要的“招”,“我们研发体系、研发流程、研发工具链支持整车产品迭代接近半导体的摩尔定律。”

小米、华为的搅局,把电子产品、互联网公司的打法带入车圈,上汽集团总工程师祖似杰对华尔街见闻透露,上汽也跟消费电子产品也学习了很多,因此建立的技术底座,就是要适应传统汽车向新赛道的转化,车型的开发已经从48个月,降到目前的18个月。

研发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5月20日,上汽就与奥迪、上汽大众签约,一起研发上车“智能数字平台”。6月27日,上汽与大众再签署系列协议,抛出三款增程+两款纯电的新能源加码计划,并且将产品型谱规划到了2030年后。

显然,上汽与旗下的子品牌,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至于资源的分配,上汽也有积极的考量。合资与自主序列中暂时“掉队”的雪佛兰、飞凡等品牌,上汽内部决定让其轻资产化运营,集中更多精力投入主力品牌攻坚。有上汽内部人士向华尔街见闻透露,集团还在筹备比智己定位更高的品牌,来重新抢占高端豪华市场。

一切的目的就是让这艘“汽车航母”,日后继续稳坐王位,更是要通过数十年的潜心布局,为国内车企在技术、出海、品牌运营与转型中蹚出一个方向,成为领航行业真正的“头羊”。

这两位上汽的新灵魂人物,仍将坚定地改革。对上汽、对整个国内汽车行业而言,一个新的十年正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