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历史,本质上是一部海权帝国与陆权帝国争夺霸权的历史。

在这场持续数百年的博弈中,离岸平衡战略扮演了关键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离岸平衡,就是海权帝国利用地区大国来遏制潜在大国崛起的战略。

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对此有精辟论述:

"这些远处的霸权通常喜欢让地区大国来制衡热衷于追逐霸权的国家,它们则坐山观虎斗。但有时这种推卸责任的策略并不可行,遥远的霸权国家不得不插手以平衡崛起中的国家。"

英国作为近代最成功的海权帝国,其外交政策体现了离岸平衡的精髓。

正如丘吉尔所言:"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

英国政治喜剧《是,大臣》中的一段经典台词更是将这一策略表达得淋漓尽致:"英国的外交目标500年来没有变过: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因此,我们联荷兰制西班牙,联德国制法国,联法国和意大利制德国,联法国制德国和意大利。分而治之一贯效果很好......"

作为英国的继任者,美国的崛起史同样是沿袭离岸平衡战略,"用别人的血液灌溉自己霸权"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击败英法夺得世界霸权,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扶植苏德消耗法德,最后取而代之。

本文将聚焦二战之前美国如何扶植苏联这一关键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迅速崛起,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经超越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到全球工业产值的31%左右。

尽管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舞台上,美国仍然只是一个地区强国,在世界上并无多少话语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1917年,美国正式参战,出动200万人,在欧洲战场上死伤30多万,战死十几万。

美国的参战对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14点原则"成为德国决定投降的重要原因。

这一原则承诺对德国不按战败国处理,接受限制战胜国处理,并允许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然而,战后的巴黎和会却让美国大失所望。

法国翻脸,要求彻底掐死德国。

英法联手,阻击美国,不允许美国插手欧洲大陆事务。

在五大国(英美法意日)组成的和会中,美国竟然一个盟友也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英法联手,美国的综合实力显得捉襟见肘。

威尔逊愤而退出和会,返回美国。

更让美国难堪的是,法国总理还对美国人的行为做出了尖刻评价:"你们美国人不是绅士!"

这次外交挫折对美国造成了沉重打击。

参加一战,死伤30万人,却无法在战后和平进程中获得应有地位和利益,威尔逊和民主党无法对内交代,民主党下台,威尔逊总统甚至因此郁郁而终。

这次经历让美国对英法怀恨在心,决定扶植一个强大的欧陆盟友来对抗英法。

在欧洲大陆,美国将目光投向了德国和苏联。

选择德国一方面是出于对德国的愧疚,另一方面也是看重德国底子厚、实力强,一战中本土也没有经受战火摧残。

一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总额超过100亿马克。

每当法国对德国罚款1马克,美国就投资2马克。

在美国的扶持下,德国经济迅速复苏,1928年就恢复到了战前1914年的水平。

然而,美国并未将所有筹码押在德国一边。

在援助德国的同时,美国也在扶植苏联。

虽然相较于德国,苏联在工业化程度上较为落后,但苏联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底子并不算差,当时苏联已经是世界第五工业强国。

早在沙皇时代,俄罗斯就有能力修建长达1万多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更重要的是,苏联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乌克兰的黑土地、库班的葵花籽油、顿巴斯的煤铁锰矿、伏尔加河的运输网络、第聂伯河的水电资源、巴库和格罗尼茨的石油......这些都为苏联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粮食方面的援助:1925年大量粮食援助苏联,斯大林稳定政权;

高尔基曾经写道,美国援助粮食挽救了5300万苏俄成年人和3000万儿童的生命。

美国人在苏联的农村和工厂,帮苏联儿童打疫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美国援助了苏联的工业体系:美国从1928年-1938年援助苏联搞一五和二五。美国投资苏联100多亿美元,派出了十几万美国工程师手把手教苏联人。

苏联全国三分之二的工厂设备是美国提供的。

美国对苏联的资金和人才援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美国的帮助下,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1928年至1940年间,苏联的工业产值增长了近4倍。

特别是在重工业领域,苏联取得了巨大进步,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工业强国。

其三,二战中美国援助帮助苏联在东线击败了美国。

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势如破竹,几乎一棍子打死了苏联。

美国把苏联纳入了租借法案体系,正是美国的援助,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很难取得对德战争的胜利。

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证据:

没有美国的卡车、航空汽油、火车车头车厢、铝,苏联红军的机动性根本打不了后来的一系列大纵深的反击战和包围战。

其四,美国为了在战后支持苏联打击英法,给了苏联很多势力范围。

43年罗斯福否决了丘吉尔的希腊→南斯拉夫→奥地利匈牙利→华沙柏林进军计划。

放弃了东欧,东欧全给苏联。

美国宁可冒着登陆法国直面德军精锐的风险,也不走安全的希腊路线。

45年艾森豪威尔克下令美军停在易北河,并告知苏军美军不与苏军争柏林,给予苏联一个完胜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扶持德苏对抗英法中间有点曲折:初期德苏联合灭亡波兰,二战爆发,随后德国又击败了法国。

德国出人意料的连胜,打乱了美国的步骤,随后希特勒突袭苏联,一个比英法更加可怕的敌人出现,于是美国不得不改变策略,转而援助英苏以遏制德国一统欧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总的来说,美国扶植德苏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1,45年苏联把牺牲了三十年万将士的柏林分了一半给美国,那就是西柏林。

2,在原子弹还没研制成功时,苏联应美国要求,出兵150万,打击日本关东军,当时美苏都不知道日本会投降,斯大林也畏惧日本的强大,从东欧拉来三十万精锐,一共150万才进军东北。

3,47年,美苏合作,通过了英国提议的巴以分治,把犹太人送回中东,美国中东最重要的抓手以色列诞生。

4,47年4月斯大林应马歇尔要求,在希共占优势的情况下放弃希腊,斯大林忍痛放弃一部分地中海控制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美苏合作的高峰是美苏合伙肢解大英殖民地体系,其标志性事件就是57苏伊士运河战争。

此后世界两大殖民帝国英法崩溃瓦解,美苏瓜分其势力范围

显然在美国完全取代英国成为海权霸主前,美苏关系一直很好。

斯大林曾对美国驻苏大使说,请您转告马歇尔先生,他是我一生唯一信任的人。

马歇尔日常对手下说:我们要时刻牢记,苏联是我们最珍贵与宝贵的盟友。

美苏交恶是美国成为海权霸主,苏联成为陆权霸主后,标志性事件是62年古巴导弹危机,从此美苏走向冷战。

意识形态从来不是大国争霸的内核,利益才是大国决定与谁结盟的核心。

总的来说,美国对苏联的扶植是其其离岸平衡战略的典型体现。

通过培育欧洲大陆的强国,美国成功地分化了欧洲,削弱了英法的实力力,最终实现了自身从地区强国到世界霸主的转变。

这一历史过程充分体现了大国政治的复杂性和战略的长期性。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盟友,可能成为明天的对手;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盟友。

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世界格局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