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28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在山东开展,宣传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黄河保护法全面实施”。

红星新闻记者从本次活动上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省加强黄河保护法贯彻实施,推进生态补偿制度改革,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改革上积极探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十四五”省内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和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双突破”,打造了上下联动、纵横结合的“山东模式”,推动了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和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横向补偿“压实责任”

逐步实现上下游协同治理

所谓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谈判实现利益互补,从而协调和平衡生态保护地区和生态受益地区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的生态补偿机制。

黄河流经9个省份,从山东流入大海。黄河山东段长628公里,流经省内九个设区的市,占黄河总长度的1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河山东段

公开资料记载,2020年11月,财政部在山东烟台召开黄河流域横向补偿专题座谈会,明确了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会后,山东第一时间进行落实,研究探讨“山东特色”补偿机制内容。为保证协议落实,山东充分考虑省情,选取黄河干流豫鲁段作为补偿范围,选取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关联度最高的水质作为补偿内容。

2021年4月,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推动下,鲁豫两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搭建起黄河流域省际政府间协作保护机制,迈出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第一步。

此后,2023年12月,鲁豫两省政府签署第二轮《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3—2025年)》。

据介绍,协议签署两年多来,黄河干流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两省实现共赢。为此,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予以奖励,并向全国推广,推动形成上下游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良好格局。山东又将这项改革经验拓展应用到省内,推动省内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走深走实。

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省133个县(市、区)301个跨县断面全部签订了生态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兑付。2023年,各县(市、区)完成了第二轮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2023—2025年)续签工作和补偿兑付。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持续影响下,山东省2022年度水质优于补偿协议目标的断面数量较2021年度增加了23.9%;2023年,全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7%,同比改善0.7个百分点;Ⅴ类及以下水体保持动态清零。

此外,上下游流域治理的责任链条也得以完善。典型案例显示,济南、德州、滨州、聊城、东营等市在第二轮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续签时增加了提闸时间的要求,推动河流断面维持生态流量,实现“有河有水”;黄河干流流经的18个县(市、区)统一在第二轮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中增加了总氮指标控制要求,把黄河流域“陆海统筹”系统治理要求准确传导至基层,提升补偿的科学性。

纵向生态补偿:

推动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除了横向补偿,山东探索建立地表水环境质量纵向生态补偿机制,“传导压力”推动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红星新闻记者从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了解到,2019年,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并于2020年底、2022年两次修订完善,依据国、省控断面的水质达标、水质类别提升等情况,实行省、市财政纵向奖补。上述奖补结果向社会公开,督促地方政府深刻认识到严守“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环境质量底线的重要性,确保国家考核水质目标的如期完成。

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上,山东多部门通过出台《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依据海域水质情况进行达标基本补偿、同比变化补偿和持续优良补偿;依据入海污染物情况进行入海河流总氮控制赔偿和直排海污染源超标赔偿;依据海洋自然岸线长度、滨海湿地面积、沿海防护林面积等进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补偿。

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推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据介绍,山东已建立起涵盖空气、地表水、海洋、自然保护区等领域的纵向生态补偿及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体系,实现环境质量“谁改善、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激励地方政府加快环境质量改善步伐,有效推动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生态补偿模式的创新也推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据介绍,自2007年大汶河流域开展流域补偿以来,东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呈现出“水清、堤固、山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202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东平湖文旅集团共接待游客40.4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969.56万元,比2019年同期接待游客增长781.26%、营业收入增长273.19%。

自2010年启动小清河流域上下游市级生态补偿试点至今,小清河干支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干流辛丰庄断面水质从2019年的劣V类改善至2022年的Ⅱ类,有效提高了环境承载力。滨州市博兴县湾头村北依小清河,芦苇、蒲草等植物为当地草柳编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村民在家门口便能就业。目前博兴县拥有草柳编工艺品企业300余家,电商户2500余家,产品有30大类、1500多个花色品种,远销国内及美、日、法、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这一机制还进一步推动了多元化生态补偿。比如,济南、东营、临沂、聊城、枣庄等5市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搭建全省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平台、制定统一交易规则,引领排污权交易规范运行。31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纳入国家或省级试点,项目总投资额达1000亿元以上。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张炎良 发自山东

编辑 郭宇 责编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