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夏季,一场席卷全国的战役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军队以优势兵力对解放区进行着重点进攻,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在陕北的沟壑之中艰苦跋涉,彭德怀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虽然屡战屡胜,但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华东战区同样形势严峻,孟良崮战役后,美制74师被全歼,国民党军队暂时停止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但局势并未好转。蒋介石不惜启用战犯冈村宁次为顾问,制定了“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重叠交互前进”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对山东解放区步步为营,不断蚕食。华野军虽占据内线作战优势,但面对敌人的密集平推战术,始终难以找到歼敌的机会。

形势危急之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将主力部队分兵出击,实施“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外线作战计划,以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将战火引向国统区。

第一支突击力量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大军,他们千里跃进大别山,吸引国民党主力部队,减轻解放区的压力。第二支力量则是陈谢兵团,他们从另一个方向插入,与刘邓大军形成掎角之势,形成逐鹿中原之势。而华野则需要根据敌人的具体行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这两支主力部队相互配合。

然而,当毛泽东将自己的作战计划告知华野领导人陈毅和粟裕时,却遭到了他们的反对。他们认为,华野一直坚持集中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如今分兵作战,风险太大,且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毛泽东明白陈毅和粟裕的担忧,但他坚信自己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他需要他们执行自己的命令。于是,他再次向陈毅和粟裕发电,明确指出:“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滕、临、枣,纵横出击……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陈毅和粟裕还是服从了毛泽东的命令,将华野一分为三。一路由陈士榘、唐亮率领3、 8 、10三个纵队挺进鲁西,配合刘邓大军作战;一路由1纵司令员叶飞、4纵司令员陶勇率所部出击鲁南;陈毅和粟裕直接指挥2、 6、 7 、9四个纵队与特种兵纵队留在沂水待机。

然而,分兵作战并非易事,各部队由于缺乏默契,作战效率低下,陈士榘、叶飞率领的5个纵队在鲁西和鲁南地区连连受挫,难求一胜,而陈毅和粟裕在沂水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形势的严峻让毛泽东意识到,华野需要一个能够统筹全局、指挥得力的领导者。而这个人,非粟裕莫属。

毛泽东在8月4日、8月5日连发四电,一面对粟裕南麻、临朐战役“自请处分”的检讨采取了谅解态度,一面决定让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华野五个纵队作战。电报中说:“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

对于粟裕的军事才能,毛泽东一直都寄予厚望,他相信粟裕能够扭转华野的被动局面,为刘邓大军提供强大的支援。

然而,粟裕却犹豫了。他深知,自己离开陈毅,华野总部指挥系统的健全将无法保证,而且陈毅在华野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威望和影响力,能够平息山头林立的局面,保证粟裕的指挥能够顺利进行。

最终,粟裕和陈毅联名向毛泽东发电,请求陈毅一同前往鲁西南,加强对西兵团的领导。毛泽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将山东剩余的几个纵队编成了东兵团,由谭震林担任司令员,黎玉担任政委。

然而,谭震林和黎玉都主要擅长政治工作,并不擅长指挥作战,而东兵团的作战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来统领全局。

于是,陈毅和粟裕再次向毛泽东提议,让许世友担任东兵团副司令员。许世友是华野9纵司令员,长期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熟悉胶东地区的作战环境,而且他的资历和战绩,也足以胜任这一职务。

毛泽东同意了他们的提议,许世友由此成为第一个被提升的纵队司令员。

然而,东兵团的指挥系统却再次出现了问题。谭震林认为,胶东地区狭小,无法容纳所有部队进行大规模作战,应该分兵作战。而饶漱石则坚持集中兵力,认为只有集中兵力才能保住胶东。两人意见相左,争论不休,导致东兵团行动迟缓,错失了战机,胶东的局势日益严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和陈毅获悉此事后,感到十分着急。他们再次向毛泽东汇报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东兵团必须集中主力,才能保住胶东,分兵作战是错误的。

毛泽东也意识到东兵团的指挥系统必须做出调整,他再次启用许世友,任命他为东兵团司令员,并将东兵团改称为华东野战军野战兵团司令员,华野山东兵团司令员、第二兵团司令员。

许世友之所以能够连连升级,除了毛泽东的青睐,粟裕对他的推举也是不容忽视的。粟裕敏锐地洞察到,只有让许世友担任东兵团司令员,才能扭转胶东的被动局面。

在许世友的领导下,东兵团迅速恢复了战斗力,在山东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保住了胶东解放区,并最终解放了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为人民军队取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许世友的升迁,不仅是对他个人才能的认可,也是对毛泽东用人唯才、注重实际的军事战略思想的体现。

1947年的夏季,华野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通过分兵作战,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将战火引向国统区,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也展现了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以及粟裕、陈毅等将领的出色军事素养,更证明了许世友的卓越军事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未来的战役中,许世友将继续发挥他的领导才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