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报》第359期 美术新闻

每逢毕业季,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吸引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众多的艺术院校中,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准历来备受瞩目,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和作者也不断脱颖而出。然而,并不是所有优秀的作品都能够被观众接受,甚至还有过于理念化的创作被吐槽、被批评。比如今年的毕业展中,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装置艺术作品引发热议。

毕业展和当下的许多艺术展览被公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件好事,这说明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活之外,在精神生活和社会审美层面更多了一些自主性,且在相互交流中可进一步增加艺术的传播力和社会美育功能。

当然,这是艺术大众化的突出表现。然而,一些艺术作品之所以引起争议,其中一个重要的焦点便是艺术作品的大众接受度,即如何把握专业与大众的平衡,如何更好地解决他们之间的隔阂。从事艺术专业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普遍认为,艺术品不同于一般事物。许多专业人士宁可舍弃一部分大众性,也要保留艺术中的专业程度。然而,通常意义而言,一件艺术作品获得成功的明显标志则是,它是否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关注和接受。因此,专业性和大众化之间的矛盾,如同硬币的两面,始终困扰着艺术从业者,古往今来,有曲高和寡的优秀作品,也有妇孺皆知的旷世杰作。毋庸讳言,社会进入大众文化阶段以后,艺术审美也更趋向大众化,而艺术作品被大众普遍接受与否,或许也是考量作品的成熟度与创作者心性的一种方式。

在艺术事件的众多讨论中,除了社会公众的参与,也不乏专业人士,彼此针锋相对,甚至许多是专业之间的探讨,进而发酵为大众关注的问题。因此,有评论说专业人士向不专业的公众致歉,以及“不够严肃的文章”将某些当代艺术作品做另类解读,便被认为是不专业的行为,是对艺术作品的不尊重。对于此类探讨,我们可以认为是不同艺术理念之间的冲突,如果把所有批评者都单方面“降维”成“不专业的公众”,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也不是正确面对不同观点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逃避和自以为是。作为艺术从业者,我们乐于看到优秀的作品出现,优秀的作品不仅代表作者个人,也代表其所处的时代,可以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探索,或者通过艺术作品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

作为艺术专业人士,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研究者,都需要对自己的领域有坚实的业务能力和充足的自信心。当然,在获得公众瞩目的同时,也需要有接受批判的承受力。因为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在专业光环的照耀下,都会被无限放大。■

(作者系《中国美术报》编辑部副主任)

编辑 | 李振伟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李振伟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