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1岁的唐尚珺在读高三。

2023年,36岁的唐尚珺还在读高三。

他复读了15年。

这些年里,他的梦想——上清华大学。

过去的他多次被双一流大学录取,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等等,但他都没有去上。

从21岁开始,他每年都参加高考,一直考到了35岁。

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他要考这么多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防城港的一个小山村。

他的家境很普通,父亲曾是小学老师,后来因为家里孩子多,丢了工作,就种甘蔗为生。

母亲一直在家,做些家务活。他们家有四个孩子,唐尚珺是最小的。

小时候的唐尚珺聪明,学习好。村里人都说,他能考上好学校。

小升初,他考了乡里第一名,中考时,又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县里好中学的学生。

村里前些年破天荒地出了个清华大学的人,后来做了官,还给村里修了路。

因此村里人祭祖许愿时,总会将“考上清华大学”作为一种愿望。

唐尚珺从此心里就种下了一个梦——他要去清华。

高中时,唐尚珺学习还是很好,但他对高考不太懂,也没太努力。

2009年夏天,唐尚珺坐在考场里,手里拿着高考试卷。

他心里有点紧张,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他心里沉甸甸的。

成绩出来后是372分,连三本线都没达到。

唐尚珺回到家,看着手里的成绩单,心里不是滋味。

他对父亲说:“爸,我想再考一次。”

父亲看了看他,眼神里有些担忧,但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村里的人都说复读没用,但唐尚珺不信。

他觉得自己只是没准备好,只要再给他一次机会,一定能考上好大学。

家里虽然穷,但父母还是东拼西凑,给他凑够了复读的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唐尚珺开始了复读生涯,他心里有一股劲儿。

每天清晨,村里的鸡还没叫,他就起床读书。

夜晚,星星挂满天空,他还在灯下做题。

他想:“这次一定要考上好大学。”唐尚珺的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他想象着自己走在清华的校园里,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

复读班的气氛很沉重,大家都不怎么说话。

唐尚珺有时也觉得孤单,但他心里有梦,就不觉得苦。他对自己说:“我要坚持下去。”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年高考。

唐尚珺走进考场,心里默念:“为了梦想,我要加油。”

考试结束,他松了一口气,感觉这次应该能考得更好。

一年又一年,唐尚珺的高考之路漫长而重复。

2010年,他的成绩是405分,能上民办三本,但学费太高,他选择继续复读。

2011年,分数提高到475分,过了二本线。

2012年,他考了505分,本可以选择一个不错的二本学校,但他仍不满意。“清华在等我。”他告诉自己。

唐尚珺为了心中的梦,那就是走进清华的校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2012年,他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火车上,他没有座位,只能坐在车厢连接处的地上,但他心里满是期待。

到了北京,他没有去别的地方,直接去了清华。

校园里,古树参天,湖光山色,美得就像画一样。

唐尚珺租了辆自行车,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

他在清华的校园里走着,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心里羡慕极了。

他想:“我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晚上,他就在马路边的椅子上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去了清华。

这次北京之行,唐尚珺带回了几片银杏叶,他把它们夹在书里,每当学习累了,就拿出来看看,心里默默地:“清华,等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尚珺的复读之路,不仅他自己在走,也牵动着家人的心。

村里人议论,父母的眼神里也多了几分忧虑。

“你还在考啊?”成了他最怕听到的话。

每次回家,他都会小心翼翼,生怕露出破绽。

“我在北京工作得很好。”他总是这样告诉父母,尽管心里满是愧疚。

父亲的眉头总是紧锁,母亲则时常偷偷抹泪。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要这么执着。

“清华就那么重要吗?”父亲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