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部近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天威介绍,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环境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安全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新闻发布会现场。(张舒卉/摄)

环境应急基础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从数量来看,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13年以来,全国突发环境事件数量由每年700余起下降到300起左右,最近两三年在每年200起左右,其中重大事件每年两起左右,较大事件每年十起左右。”李天威说,基于化工企业产业布局,中东部地区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相对较多。

李天威介绍,一批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比如江苏盐城响水爆炸事件、黑龙江伊春鹿鸣矿业尾矿库泄漏事故、贵州盘州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洗油泄漏事故等,影响范围广,处置难度大,公众关注度高。经过生态环境部工作组协调指导,相关地方全力应对,这些重大敏感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

我国不断强化环境应急工作。生态环境部将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兜底性的重大举措,加快推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环境应急准备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2365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摸清20余万处环境应急空间和设施点位,总体上形成全国重点河流环境应急准备“一张图”。

李天威介绍,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生态环境部连续3年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治,2022年、2023年排查整治风险隐患22.95万余项。结合往年汛期突发环境事件多发的特点,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的通知》,指导地方加强汛期环境风险的研判和重点领域环境隐患的排查,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和群众饮水安全。

我国环境应急基础能力不断提升。组建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研究所,打造环境应急“国家队”,研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工具包,建立健全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三项制度。上线运行信息报告直报系统,不断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和时效性。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响应时效三个环节10项任务。大力提升基层环境应急能力,强化环境应急演练,持续开展分级分类的环境应急培训,有效提高各级环境应急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江苏省扬州市在京杭大运河宝应段水域举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沈冬兵/摄)

强化事前防范和应急准备,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的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突发环境事件仍呈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

李天威介绍,总体来看,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结构性、布局性的环境风险长期存在。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危化品交通运输结构不够合理等,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全国有7000多座尾矿库,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6.5万公里,每天通过道路运输的危险物品近300万吨,全国现有化学物质约4.5万余种,每年还要新增上千种。结构性、布局性的风险长期存在,并处于高位运行,对环境安全造成巨大的压力。

突发环境事件的诱因复杂、量大面广。突发环境事件多是由各类事故、灾害次生的,化工企业火灾爆炸等生产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事故,占比超过80%。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新问题、新挑战交织显现。除石油类、重金属等常见的污染物以外,二氯甲烷等新污染物,在近年来突发环境应对中屡有出现。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信息传播方式飞速变化,给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带来了新挑战。

“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是生态安全底线、生命线,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强化事前防范和应急准备,坚决守牢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李天威说。

强化隐患排查。李天威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指导各地深入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治,紧盯“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重点行业领域、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以及汛期等敏感时段,尽可能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强化环境应急准备。据介绍,目前,生态环境部正探索开展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全国600多个经过省级人民政府认定的化工园区,推进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把高风险的园区管起来。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分层分级环境应急培训,指导各地深化环境应急演练,配强、配优环境应急队伍,提升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

强化协调联动。李天威介绍,生态环境部与水利部联合发文,指导跨省流域上下游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与应急管理部签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协议,明确信息共享、处置联动等方面合作内容,切实防范好突发环境事件。

“在这些工作基础上,我们指导全国各级生态部门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沟通,建立信息通报、责任共享、会商预警等一系列工作机制,确保自然灾害以及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事件发生第一时间通报信息,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李天威说。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