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购物软件曾统计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一年当中,有 7000 万成年人给自己买玩具。

数据显示,购买这些玩具的人大部分是90后,这些玩具有发条青蛙、套圈圈水机、爬墙粘人等等。

这么多成年人购买玩具,是因为他们都很幼稚吗?并不是。他们或许只是在安慰那个曾经的自己。

有人说,很多人成年后养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

很多人在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照顾过,他们的童年缺失的不仅仅是玩具,也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人陪伴的孩子

这些童年被严重透支的孩子,长大后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中的出人头地的样子。

2010年,一张“杀鱼弟”的照片红遍网络。

照片中的小男孩只有9岁,他坐在案板前杀鱼,动作利落熟练,眼神犀利,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

他也因此被网友们称为“杀鱼弟”。

后来,有一档电视节目邀请“杀鱼弟”一家去参加。

在现场,有嘉宾问了“杀鱼弟”爸爸一个问题:“他年龄那么小就杀鱼,你想让他长大了和你一样成为杀鱼专业户吗?”

听到这个问题时,“杀鱼弟”的爸爸沉默了。

这时这个懂事的小男孩立马站出来说,是他主动要帮忙的,因为看到爸爸太辛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杀鱼弟”走红照片

所有都在赞美这个小男孩的懂事,然而这懂事的背后是牺牲了孩子原本的童真和快乐为代价的。

后来,“杀鱼弟”在好心人的帮助和劝导下离开鱼摊重回校园。

但是当人们再次获悉他的消息时,他却已经躺在了医院里。

过早的成熟让“杀鱼弟”心理负担严重,童年的长期压抑终于在某一刻爆发。

只有17岁的他喝下了百草枯,最后虽然被抢救回来,但身体受到的严重伤害却不可再逆转了。

很多人都有过与“杀鱼弟”类似的童年经历。迫不得已地过早懂事,学着揣摩成年人的心事,过早地扛起生活的担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透支童年的孩子

这些经历虽然也能锻炼我们的一些美好品质,但由此造成的更长远的伤害要远大于这些品质带来的作用。

透支童年的孩子,未来很难发展出健全的人格。

正如那句话所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人终会被少年不可及之物困其一生。虽然身体上已经成年了,但心灵还会时不时的被拉回童年的某一个时刻,在童年缺失的东西往往要在成年之后花大力气去弥补。

更可悲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童年被透支的危害性,也知道了如何去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但是却很少有家长愿意采取行动。

最近流感症状严重,患上支原体感染的人也有很多,这其中抵抗能力较弱的儿童患病的人数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科门诊

但宁波某医院的儿科主任却向媒体反映了一种现象: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休息。

这名主任说,很多家长了解完孩子的病情之后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功课。

甚至有家长想给孩子吃点退烧药就直接回学校上课,根本不管孩子已经烧到39度多了。

先不说孩子病成这样到底有没有精力回学校学习,就说这些家长,难道他们一点也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吗?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在家长心目中的位置变得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了呢?

作为外人,我们不会比这些家长更爱他们自己的孩子。但在无形的压力面前,一些家长除了逼迫孩子学习外别无他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陪伴孩子学习

创办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获奖无数的张桂梅女士曾被人质疑过教育方法有问题。

有人认为张桂梅所创办的女子学校其教学规定是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因为她留给女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太少,连吃饭的时间都很仓促。

还有她对孩子们要求太严格,对学生们的教育方式是“填鸭式教育”等等。

面对这样的质疑,张桂梅女士坦然接受。她表示,大家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她也知道这些方式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但如果不这样做,这些女孩子就走不出大山。

“读书对有些人不是百分百重要,但对这些孩子来说就是百分百重要。”张桂梅这样对着镜头说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桂梅谈“填鸭式”教育

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但健康成长的结果可能是女孩子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

如果走不出大山,那这些健康成长起来的女孩子的未来就一定会美好吗?

所以说,很多逼迫孩子透支童年的家长和张桂梅女士是一样的心态。他们的孩子虽然没有生活在大山里,但总被社会上一座座无形的“山”所困。

要想孩子跨越过这些“山”,家长只能逼迫孩子们快速前进。

透支孩子童年的问题其实并非无法解决,关键在于掌握好尺度。

希望孩子变得优秀,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这并不属于透支孩子的童年。

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但家长要做到让孩子劳逸结合,该学的时候学,该玩的时候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习要劳逸结合

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要放平自己的心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孩子。

正所谓一山更比一山高,总有比你的孩子更优秀的人。如果一味的将孩子去和他人比较,那家长就永远不会对孩子满足,也就容易产生透支孩子的现象。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孩子,不对孩子有超出他能力的期望。当家长能接受孩子的一切优点与缺点时,自然也就不会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了。

家长还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活不是考试,有些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却寸步难行。

文化课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作为家长也应该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时为孩子预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孩子自由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