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椒县城有个没落的老船厂,早已被当地人定格为记忆。然而,老船厂原址周边如今还住着6000多个居民,他们绝大多数来自江苏盐城,说着与众不同的方言,生活习俗也很独特,人称“盐城村”。

然而,“盐城村”因何而来,发生过怎样的变迁,居民的生活现状如何,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梦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襄河岸边空降一村落

全椒县城吴敬梓路边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巷子,巷里有个一名为水上社区的居民区。水上社区位于襄河岸边,成立不过10年时间,但船民的故事在此却已延续数十年……这里就是“盐城村”的所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狭窄的巷道,低矮的居民楼,老人们在巷口纳凉聊天,孩子们在巷道里玩耍……乍一看,这里的风景似乎并无特别之处。然而,水上社居委主任尚琳随口说出的一句话顿时让这里显得很特别。尚琳说,水上社区目前有1700多家住户,6000余人,90%以上的居民原籍江苏盐城,多为上岸船民及其后代。

“这里虽然和全椒县城同属一体,但它又像一块嵌入全椒县城里的江苏‘飞地’。”全椒当地一位学者如是说。这位学者虽然早就听说襄河岸边有个“盐城村”,但他只知道襄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滁河的左岸支流,绕全椒县城北而过,对于“盐城村”却知之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2岁的颜书忠是个老船工。颜书忠说,他的父亲18岁时被爷爷从江苏盐城老家带到全椒,一家人靠跑船谋生。颜书忠说自己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上岸后就定居在襄河岸边。尚琳说,颜书忠的家庭在水上社区是一个缩影,居民中绝大多数都是上一辈跑船来到全椒,下一辈也就跟着在全椒安家落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船民吃鱼从不翻鱼身

从8岁起,颜书忠就开始给撑船的父亲帮忙,12岁时接下了年老体衰的父亲的班,靠着摆渡赚钱养活一家人。后来,勤劳能干的颜书忠还担任起一支船队的“突击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50年代末,年轻、干练的颜书忠博得了周围众多姑娘的爱慕,他却选中了同样来自贫困船民家庭、17岁的姑娘刘玉凤。如今,这对恩爱夫妻已经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他们养育有两儿三女,其中大儿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孙子。

“我的五个孩子谈婚论嫁,对象都是盐城人。”颜书忠说,这不是他刻意安排的,而是孩子们自由恋爱的结果。不过,颜书忠还是比较讲究“门当户对”的,因为“船民家庭大多比较贫穷,与岸上的人结婚是不会幸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水上社区,无论是颜书忠老两口,还是串门的邻居,大家说的都是苏北方言。“虽然孩子们是在全椒长大的,但他们说的都是家乡话。”颜书忠说。这个社区还有很多与当地不同的习俗:每逢过年,船民都要到船头烧一次“大香”,目的是祈求平安。船民吃鱼是不能翻鱼身的(意寓翻船),吃饭时筷子也不准单(横)在碗上,装饭更不能说成盛(沉)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之中放飞了梦想

68岁的单锦德是原全椒县航运公司的经理,他21岁从盐城老家来到全椒,后来从一名普通工人一步步晋升为航运公司的“当家人”。对于船厂的兴衰,单锦德最为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全椒县成立了“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又在襄河岸边一块滩涂地上建了一座造船厂,船民纷纷上岸定居,“盐城村”由此而生。此后,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提高,从木质船到水泥船,又到后来的钢质船,从开始的两三吨小船到后来千吨大船,造船厂逐步走向辉煌。

“最辉煌的时候,航运公司有大小船只600余条,船民近4000人。”单锦德说。上世纪60年代,航运公司每年上缴的税金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船民们将当地的农副产品运至苏南,又带回来大量的布匹、陶瓷和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一度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船厂衰落之后,船民们依旧过着平淡的生活。在如今的水上社区,老船厂原址上已经建起了一幢幢高楼。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撑船,纷纷外出打工,社区里的老人也显得比较多。然而,那些老船工又有着什么样的遗憾和梦想呢?颜书忠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让孩子读书,主要受限于船运的流动性和当时的经济条件,所以他的子女都不识字。“在七个孙子中,除了一个人当兵、两个孩子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其余四个孙子全部考上了大学。”老人说,他希望孙子们将上代人没有读过的书全都读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全椒文化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沈 盼,初审:贲方舟

复审:刘永江,终审:张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