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人才、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环,争取把成渝地区真正打造成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6月26日,在高质量发展天府论坛·新质生产力与成渝中部崛起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对记者说道,言语中透露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切期待。

集智可定良策,聚力可谋发展。当天的学术研讨会,现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实务部门和企业代表共计180余人,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为“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中部崛起”建言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现场。

作为“成渝之心、巴蜀门户”,资阳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中部崛起的优势在哪?这一问题被与会嘉宾反复提及。从区位上来看,资阳东接重庆、西迎成都,目前正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现代化产业新城和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示范区。在本次会议中,与会嘉宾多次提到要因地制宜,把资阳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联动成渝 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才、资金、创新技术等关键要素资源在资阳的对接、转化和落地不再受限,资阳正加大在招大引强上的规划布局,逐渐借产业转移之势打造产业“高地”。

依托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张夏恒建议,资阳要做足功课、摸清家底,加快柠檬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推动本地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坚持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研发以及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培育建设氢能汽车、机车、储氢材料、制氢设备产业链,探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口腔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充分激活资阳发展新动能。

“资阳应该放眼成都、重庆这两大核心城市圈的重要产业链,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哪里,能够发挥的价值在哪里,从而将其融入到这些产业链中。”四川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池瑞瑞表示。

在资阳,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开花,航天科技是其中一项。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资阳引进的首家航天科工企业,目前该公司新一代固体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彰显着资阳区位优势、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优势,对外界有着独有的吸引力。

建强支撑 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近年来,成渝两地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目标定位,携手推进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资源不断汇聚,合作日益深化,能力持续提升,推动成渝中部科技创新取得新的突破。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促进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成渝中部崛起。”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旭森认为,资阳应加快与重庆、成都两个超大城市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对接联动,以及与周边县市的协同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吸引科创人才,培育创新主体。

去年6月,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对推动成渝中部崛起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共建成渝中线科创走廊。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对于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资阳是成渝中线科创走廊的重要核心节点城市,近年来,资阳在商业航天、医药健康、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等产业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唐于渝认为,谋发展,既要主动加强前瞻性、系统性的战略谋划,还要全面加强与区域优质科创资源的合作,探索构建新型高水平区域创新共同体。

集智借力 共绘人才同心圆

人才是城市的立足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要。

在资阳,有全国唯一一所以口腔命名的资阳口腔职业学院,也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车院智慧”的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职教人才作用愈发凸显。

“资阳的职教人才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围绕共育新质生产力人才,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提出,要推动职教发展、产教融合,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助力成渝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应势而谋聚合力,乘势而上添动力。本次会议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汇智聚力,为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担当作为。当天会议还围绕“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成渝中部高质量发展”“成渝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与成渝法治协同保障”等主题设置分论坛,与会嘉宾展开热烈研讨,发表新见解、提出新建议。

“资阳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将深入资阳,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引导社科工作者把‘论文’写在资阳大地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颖表示。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资阳正一步一个脚印,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区位优势激活发展动能,迸发出推动“双圈”建设的最强音。

全媒体记者 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