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不可移动文物主题游径

全面展示我市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赋能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汉魏时曾作为国家粮食运输的主要手段,隋唐时形成沟通南北的重要漕粮通道,元代至明清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千百年来,大运河保证了国家统一安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也带动了沿岸的繁荣。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分别流经静海、西青、南开、北辰、武清等区,最终在三岔河口汇聚入海。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全长71公里,是北方城区运河典型段落之一,南运河与北运河的交接处是见证海漕转运的重要节点,通过漕运,大大加深了天津与全国其他城市及区域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明清时期,天津运河是漕粮到达京师的要道,处于整个京杭运河的枢纽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天津,其实就是一座因漕运而兴的城市,故天津也被誉为“运河载来的城市”,历经千年潮起潮落,运河沿岸留下了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同明珠辉映在运河两岸。

📍运河拾珍主题线路:①九宣闸——②独流木桥——③石家大院——④董家大院——⑤文昌阁——⑥天后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宣闸

九宣闸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位于静海区唐官屯镇靳官屯村南,马厂减河与南运河交汇处,初名九宣闸,取“宣泄九河”之意,扼守南运河和马厂减河的分流处,为马厂减河的枢纽工程。主要分泄南运河的洪水,经马厂减河导洪入海。清直隶总督李鸿章曾为此闸撰写《南运河靳官屯闸碑记》,碑文就立于此闸旁边,且保存完好。九宣闸在中国近代水利科学技术水平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建筑,而且还蕴含文物价值。2013年九宣闸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流木桥

独流地处九河下梢,始兴于宋辽对峙时期。明永乐二年(1404年),屯田大兴,渐成集镇。因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三河汇集到此,合为一流,故名“独流”。独流木桥位于静海区独流镇兴业大街,建于1936年,长31.8米,宽5米,为木质结构,是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段目前现存唯一的木质结构桥梁,是天津境内具有标志意义的运河遗产之一,反映了南运河天津段交通的历史变迁,2013年独流木桥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于杨柳青镇御河桥西,门前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的南运河,原系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住宅,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初年(1875),为小式硬山做法,有200余间房屋,石家大院建筑设计巧妙,构件精细考究,大量砖木石雕题材多样,雕刻精美。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以后广置田产,家大业大。石家于清道光三年(1823),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堂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其中尤以四门尊美堂治家有道,财丁兴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石家大院即为仅存“尊美堂”宅第。石家大院是我市重要的运河遗产,2006年6月,石家大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被原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家大院

董家大院位于西青区杨柳青镇,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由董兆荣修建,董氏祖上从明永乐年间迁至杨柳青。董家大院占地面积1200平米,建筑面积686平米。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式布局,五间两进双路四合院建筑。整个建筑均采用小式硬山做法,正房为布瓦屋面,清水脊,侧房为马鞍脊。其中,东侧第二进院保存最为完整,室内露明造,角背雕花,后檐心间设一推拉门通向房后过道,所有窗心有木雕花牙,建筑采用青石台明、青石陡板,砖雕透气孔。董家大院是杨柳青镇的传统民居,是民间建造工艺的重要载体。整个建筑充分反映了董家以实用为主,不追求奢华的建筑风格,是杨柳青地区仅存的反应旧时大家族生活的建筑实例。2013年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西青区杨柳青十六街,南运河南岸。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楼阁式建筑,阁内原奉祀“文昌帝君”像,因而得名。时移事易,文昌阁历经明、清及近代屡次修复重建,现仅存三层楼阁建筑一栋,文昌阁分上下三层,阁顶呈六角型亭式楼阁,建于高大砖砌基座上,边长5米,高约20米,基座正面出月台,四周有砖栏板,每层出檐,它结构灵巧,造型别致,檐角各坠铜铃,风吹作响。1991年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杨柳青地区人杰地灵,文化发达,其主要载体是文昌阁和崇文书院。崇文书院是津西最早的书院,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文昌阁就位于崇文书院内,有“杨柳青三宝”之称,是杨柳青历史上八景之一的“崇阁朦雨”的物质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后宫

天后宫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坐落于天津三岔河口之海河西岸,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正中,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天妃宫之一。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雄伟壮观,庙宇坐西朝东,面向海河,占地面积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有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大殿、藏经阁、启圣祠。两侧配以钟楼、鼓楼、关帝殿、财神殿、其他配殿及过街楼张仙阁等建筑。天后宫内供奉着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海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极好并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天后诞辰,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大型民间酬神庙会活动,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沿河船户、周边信众亦纷纷到来,各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常,这也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业街——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