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进潍坊市昌乐县朱刘街道,看项目,“抢”字当头、服务护航,发展建设增活力;体验乡土民风,治理有方安定祥和;感受乡村变化,村美民富业兴……眼下,大地作纸,汗水为墨,一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乐”,正翩跹雀跃、劲奏和鸣……

服务护航 发展建设“提马力”

激昂的六月,奋进如潮。

近日,走进缔储装备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调试设备,崭新的机械臂挺立转动。

缔储装备是一家以生产新能源储能设备为主要产品的企业,产品响应国家“3060”规划,是“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及平衡电网的重要基础设备。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一期占地30亩,已于4月份建成,完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

“从项目洽谈签约到完工投产全流程服务,定期对接项目推进情况,全力帮助项目解决遇到的问题。经过同心协力的奋战,缔储仅用8个月时间便顺利实现从洽谈到建成。”朱刘街道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吴斌说。

服务项目就是服务发展,扶持企业就是扶持经济。

项目“电量满格”马力足,离不开建设的速度与激情,更离不开朱刘坚持“项目为王”,深入践行“墙内事经理做,墙外事政府办”,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的脚踏实地。眼下,得益于服务企业专员“店小二”“娘家人”式服务,大项目好项目顺利落地快达效;企业“轻装上阵”活力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以来,组织700亩土地纳入成片开发方案,为18个项目建设腾出发展空间,数量全县第一。深入挖潜元利、万山等骨干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水、气等问题19件,协助广元、元利等企业引入10名高端人才,山东元利、大明、太升炉业企业成功申报山东省2024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与此同时,依托潍焦高端制造产业园、朱刘化工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以园招商,聚焦高端化工和高端制造、绿色氢能等新兴产业做好补链、强链文章,今年以来,收集重点线索21条,推动8个项目落地,2个项目纳入省市重点,在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1个。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亲清政商关系下,一名名专员问需求、办实事,“服”到最难处,“务”到最急时,我负责阳光雨露,你心无旁骛生产的暖心画面真切可感。

潍坊动力工艺品有限公司新建厂房一座,因对土地、规划等政策了解不够,不动产权证未能办理。街道专员隋洪涛了解情况后,主动靠上、盯上,帮助联系住建、消防等部门,并多次现场查访,今年2月份,企业成功办理不动产权证,发展后顾之忧终于烟消云散。

奋斗者不舍昼夜,实干者步履铿锵。火力全开、时不我待;服务护航,发展建设“提马力”。

精管善治 基层稳定“强根基”

进企业,除了可感发展建设的如火如荼,还不时遇见一个宣讲政策的身影,他就是被群众乐道已久的“老杜”。

前阵儿,“老杜”接到了钱家庄村民刘某某的诉求。原来,她丈夫在公司突发脑溢血,治疗费用高,一家人冷静不下来。针对这一突发事件,在“老杜”协调下,派出所维护企业秩序,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帮助办理临时救助,工会又为他们办理困难职工救助,社区主任帮忙发起“水滴筹”捐款。很快他们一家渡过了难关,也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带来的诉讼损失。

部门通力合作、及时高效调处的一幕,正是朱刘顺应民心,落子“老杜工作室”,激活网格化社会管理“神经中枢”,让群众诉求得以快捷表达与有效解决的鲜活剪影。

社会稳则民心安,家园和则百业兴。作为工业重镇,辖区拥有3万多人口、汇集500多家企业,矛盾纠纷多发。2020年以来,工作室不仅是朱刘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出的一张“漂亮牌”,更成为破题基层治理僵局的“重头戏”。

一招破题,满盘皆活。大到劳资纠纷、工伤纠纷、人事纠纷,小到邻里纠纷,“一网尽收、一站清零”。9年来,工作室累计受理并调解各类劳资纠纷1193起,调处成功932起,为劳动者依法追回欠薪1770万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密密匝匝的数字,折射的,是调处的力度与效能;考验的,则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一名70岁退休工人反映退休金少发问题。其间,“老杜”自驾车陪老人先后到县人社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专门咨询查询后,又将他送到公交车站。由于时间跨度长达30年,企业对当时情况难以复原,通过协调老人表示谅解并激动地握住“老杜”的手说:“你们这么尽心尽力,我心服口服了。”

“对于群众诉求,我不可能百分百解决,但一定会尽百分百努力去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一定会跟踪解决。”面对群众的信任,“老杜”坦言,“群众心里暖才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春去秋来,一声“老杜”,不可辜负的暖心故事无处不在。而工作室更是从不对来办群众说“你明天再来”。

因系统故障不能现场查询群众所需信息,恢复正常后第一时间告知对方;下班刚好碰到来办群众果断开门办理;为来办群众免费复印证件、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主动上门认证……哪怕只是让群众少跑了一趟腿、少打了一次电话,一件件小事却无时无刻不在提升“叫得响、做得好、信得过”金牌调解室的为民温度。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问题能解决,服务不缺位”,精管善治,基层稳定“强根基”。

片区带动 乡村振兴“增底气”

走进朱刘西村,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纵横交汇,碧绿的柳条随风摇曳,村民三五成群在树荫下乘凉。

梳妆换颜、悠然栖居,照见的是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的底气。近年来,村子持续做强村党支部领办集体企业包装袋厂,引进各类新型设备60余台套,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然而,一村优势如何带动村庄集中连片的发展动能,进而辐射整个街道逐梦共富之路、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朱刘落子布阵,风帆正举。

以朱刘西村为核心,带动朱刘东、大东庄、小东庄、十里堡、大桥等6个自然村,打造溎水峨园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引领带动全街道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依托老爷车主题公园大力发展城郊旅游经济,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围绕老爷车主题公园周边,建设生态田园区、亲子休闲区、民俗文化区,辐射带动周边村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等配套设施建设。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

走进昌乐县苗丰农场,麦收过后,农场暂时从“快进”模式进入了“休闲”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朱刘东村、大东庄村、朱刘西村3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现有50亩以上种植大户8户,其中苗丰农场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

当闲散种植变成规模种植,智能化现代农机大显身手。如今的农场,农机和农技成为主要劳动力,曾经的“四驾马车”拉动一去不返。

“跟过去比,节水60%,每亩小麦增产100多斤,收入增加超过10万元。”农场负责人张建勋告诉记者,指针式、卷盘式、旋转洒水式节水喷灌设备全覆盖,帮了大忙。

自打他从科技公司请来“田管家”,智能化威力超乎想象。去年,各种农机服务费支出30多万元,但给农场带来了近100万元的收益。农产品怎么种、怎么卖,农场蹚出了路子。像往年一样,今年8月份将种植1000亩白萝卜,通过走订单,把7000多吨白萝卜卖到韩国,销售额预计达300多万元。

片区因地制宜抱团发展,种植习惯与销售观念的转变,正成为撬动街道振兴产业、富民增收的有力“支点”。

田畴织锦秀、共富有门路,片区带动,乡村振兴“增底气”。

情系群众 民生答卷“增厚度”

在朱刘辗转乡村,韵致不同,感受却相同,那就是祥和、幸福。幸福,就写在树荫下纳凉老人的眼眸里、孩子们尽情嬉戏的笑脸上、广场人们惬意悠闲的步子里。

纵观民生事业发展的时间轴,每一个刻度,都是大写的“以人民为中心。”

走进万庄幸福居,活动室里歌声盈耳、棋牌室里欢声笑语,餐厅里装满了幸福的“味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年人的幸福“夕阳红”从祈盼照进了现实。

十里堡村,“传承诗书翰墨焕发乡村魅力”为主题的第二届十里堡“三月三”乡村文化节;老爷车公园承办2024年“乡村好时节 乐动生活”(昌乐)主题活动……文化的气息迎面扑来。每当夜幕降临,山歌小调袅袅、戏曲歌舞悦耳,又给夜色下的乡村带来无限生气。

首届万山杯“厂BA”篮球擂台赛,街道企业11支篮球代表队、130余名职工激情上阵;第五届乒乓球友谊赛火热开场……一场场充满农味农趣的文体盛宴,让群众强健了体魄,焕发了精气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惠民润心,文明浸润乡野。为各村文化广场安装灯光、音响等设施,群众在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娱乐场所。今年以来,开展2场“一年一村一场戏”,19场送戏下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还有百余场公益电影,把好听、好看的文艺节目与满满正能量送到群众身边。组织6场“昌乐大舞台 人人都能来”海选,热爱文艺的乡亲们也登上了家门口舞台。文化雨露遍洒,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围绕聚人气、促消费、惠民生,壮大文化产业。利用打包厢房产业集聚优势,推出系列创意文旅类厢房。今年4月份推荐多姆斯太空舱、网红箱、智慧旅游等产品,参加山东省2024休闲旅游产业博览会。

村庄美颜、家园焕新,是群众发自心底的呼唤。如今,曾经扎眼的“蜘蛛网”淡出了视野、花木俯仰生姿、小巷阡陌干净平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展现眼前。今年5月份以来,发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夏季行动”,共清理村内“四大堆”495处、垃圾3500余方,整治飞线7600米,栽种补植苗木1140棵,修补街区路面1000余平方米。

顺应民意,梳理资源“家底”,盘活资产。高效规范推进戴家村农村集体“三资”侵占挪用问题专项整治,仅72小时清理340亩承包地自2004年至今拖欠的承包费40余万元,新签订正规承包合同43份,盘活土地28亩。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一张张“责任清单”,正变成群众“幸福清单”,以民心为心,民生答卷“增厚度”。

其局已开、其势已成,眺望未来,美好可期。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鹏 通讯员 张磊 赵春磊 李雯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