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有力指导下,西安培华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统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生管理、文化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个方面,推动学校走出一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建校96年来学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十万余名优秀人才,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产学融合协同育人项目85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5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先后和1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95个,校外实习基地450个。

——聚焦培根铸魂,抓实思想政治建设。一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院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会议“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教育培训“第一主题”、青年理论学习“第一任务”,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要事”,以党委中心组示范学、建立机制规范学、党员干部自主学、优化服务实践学“四学模式”为带动,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重新修订了《西安培华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制定了《西安培华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专题学习重点内容》。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见效,学院还成立了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构建了“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业导师+专业课教师+大学生骨干”共同育人的创新理论宣讲机制,组建了由校领导、思政课“标兵”和“能手”、青年骨干教师、辅导员以及大学生党员等,共计70余人的理论宣讲队伍。2024年上半年学院组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6次,开展“国旗下的爱国主义微课堂”“红旗下的献礼微宣讲”等主题宣讲26次。在微信群、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送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榜样引领等相关内容203条。二是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全面对标对表,紧密联系实际,围绕党纪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强化理论解读、警示教育、学习培训、自我剖析、组织领导等方面细化措施。举办了为期四天的读书班,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等,深入开展党员课堂、中层干部讲党课、支部微党课大赛等活动,并通过“三会一课”、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等,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党纪学习教育做到严字当头、实字托底。2024年上半年,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主题宣传3次。三是创新方式方法。以线上线下教育引导相融合的方式,做到线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全覆盖,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重点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学生成长成才。尤其是学院坚持把思政课作为文化育人主渠道、“第一课堂”,红色实践课作为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把“社会大课堂”作为文化育人的“第三课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进教材、进学生日常言行等“五进”活动,不断把思政小课堂、校园主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有机结合,并通过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文艺演出和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培华学院举办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活动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抓实“三个责任”有效落实。一是全面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学院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把党建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里、抓在手上,形成真抓党建、实抓党建、严抓党建的良好局面。压紧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基层党支部(总支)负责人的具体责任“四级”责任体系,全面推行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制度,发挥党建工作“领头雁”作用;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年度党建工作目标、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召开工作推进会等方式,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发挥院(系)党组织“桥头堡”作用;各基层党支部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员先进性要求,教育党员、干部在遵章守纪、学习活动、教书育人、完成任务等方面走在前、做示范,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二是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学院党委班子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对年度工作进行部署,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重要动向和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制定意识形态工作实施细则、网络安全日常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处置预案,规范信息宣传报送工作等制度机制,常态化开展意识形态风险排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好用好管好学院网络阵地,积极发挥网、微、刊、号、群、刊、抖音等平台作用,明确学院不同层级的责任,指定专人分别负责网站、公众号和新媒体平台等信息采集、管理维护等工作,推进意识形态阵地强起来、活起来、亮起来。认真开展意识形态督查排查工作,探索形成了“周一排查、周三反馈、周五督办”的工作机制。2024年上半年,学院开办微博话题31个,累计阅读量达1.1亿人次,抖音累计播放量1.63亿,微信公众号半年累计阅读量 91 万人次,深受学生欢迎和社会好评。2024年上半年学校召开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会2次,开展意识形态专题宣讲2次。三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扣紧管党治党“责任链条”,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充实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重大节日抓好警示教育和提醒。注重善用廉政资源,积极构建特色廉洁文化校园,通过举办廉政讲座、知识竞赛等,将廉洁文化教育切实融入纪律教育、警示教育、诚信教育、党规党纪学习教育等内容,用情廉交融的校园文化实践让师生党员潜移默化接受廉洁文化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培华学院赴杨震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共产党西安培华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聚焦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突出特色、推动落实。坚持把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作为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部署、季度有检查、半年有点评、年终有考核,学院党委先后5次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安排部署党建工作落实措施。二是找准抓手、提高质效。学校党委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抓手,以对标对表“四强”目标(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发挥作用强)为引领,以“四个推进”为载体(组织体系、组织生活、党员队伍、工作运行机制标准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加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研究制定了贯彻《条例》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2个支部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校党委获得陕西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个陕西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陕西省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5个陕西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严格按程序完成学院党委、基层党支部换届工作,召开中国共产党西安培华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建立和完善校领导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注重典型引领,深入开展“先进支部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点上突破、线上带动、质上提高。三是建强队伍、抓实管理。坚持把建好队伍、抓实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长期任务,抓住“选优、配强、管住、用好”四个环节,及时调整补配支部负责人,确保责任不缺位。持续深化对基层党委、党支部(总支)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指导,结合教学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量化评议。强化党员教育监督,通过佩戴党员徽章、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等措施,引导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四是落实制度、规范执行。坚持用严格制度落实作为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落实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党组织书记带头讲党课等制度,学院各基层党委书记、党支部(党总支)负责人,坚持每季度为党员干部讲授一次党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培华学院举办“第二十七届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

——聚焦党建引领,抓实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一是思想同步深化。坚持把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做到任务同步部署、制度同步完善、工作同步点评,促进党建和业务“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二是考促同步落实。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一体化”考核,坚持既看集体和个人的实绩表现,又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情况,采取示范教学、竞赛评比、举办培训轮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考核的刚性约束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同步落实,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评优、职称评定挂钩,引领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任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任务完成。三是互促渗入同向发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优化校风学风,丰富校园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通过举办行走思政课、宏志助航计划、三下乡行万里路、红色筑梦之旅等特色活动,让学生通过听、看、读、悟,洗涤思想、接受精神洗礼。注重利用新媒体抓好党的建设工作,开辟“党建交流”栏目,开通“党史故事”专版,录制知名专家学者专题辅导录像,开播网上专题报告会、网络直播精品课堂,开展网络知识竞赛,并通过“社团活动月”和“社团文化艺术巡回演”、运动会、书画才艺展、读书演讲、艺术设计赛、校园歌手赛、新生征文赛等,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