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锤子敲击山崖、村民劳动号子交织作响。舞台上,伴随着主角茅开山的吆喝,人群渐渐聚拢,一条条红色麻绳被抛向空中,这条绝壁上的“天路”贯通了。

6月24日至28日,话剧《天坑问道》在重庆大剧院上演。话剧根据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的事迹进行创作,主要讲述了下庄村村民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在村党支部书记茅开山的带领下,在悬崖绝壁上修建长达8公里出山“天路”的故事。话剧由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帮扶集团联合出品,自2021年试演后,历时三年精雕细琢后以全新面貌再次与观众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民观后感动:我们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

剧场里,观众席上,下庄村村民彭仁松难掩激动之情。27年前,他作为108位修路村民之一,用了整整7年时间,用锄头、钢钎、铁锤等简易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8公里的出山路。话剧的呈现,把他拉回到当年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舞台上的演员演绎我们修路的那段艰苦岁月,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演员们表现得非常真实,让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都感同身受。”彭仁松激动万分,“在这个过程中,印象中最大的困难是同胞的牺牲,但我们依然要坚持到底。看到我们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我非常开心和感动。同时,我也很期望能够把这部剧带回到下庄村,让更多村民看到我们的故事被传播。”

三年打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天坑问道》曾经于2021年试演,时隔三年精雕细琢后以全新面貌再次与观众见面。

“三年时间,话剧《天坑问道》的最大变化,就是从简单地讲修这条路向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转变。” 导演梁东华介绍,“比如这一次,我们更多地去挖掘茅开山的内心世界,比如为什么要修这条路?修这条路的必要性在哪里?如何当好一名村干部?这些问题都是通过这部剧来讲述出来。”

梁东华表示:“这部剧不是在塑造一个神,而是塑造一个鲜活的人。主角有自己真实的思想脉络,挣扎、痛苦、害怕,并且敬畏生命和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表现好“天路”背后的故事,该剧在舞美、场景、道具等环节都做出了调整。在整体舞台布置上,该剧首次将“囚困”人身体和身心的一个巨大“天坑”搬上舞台,将多年来天坑对农民生活和心理上形成的压迫,在视觉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实现了新的舞台美学呈现。通过红绳等象征化的道具,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精神的高度,既有艺术性又具现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演出后的专家研讨会上,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表示,“这个戏非常朴实,非常感人,祝贺重庆话剧院出品这样一出好戏。”他特别指出,《天坑问道》强调了村民们在脱贫过程中不靠不等、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一点非常独特且动人。蔺永钧继续称赞道:“北有红旗渠,南有天坑问道。这部剧用艺术的表达,传达了中国人的骨气,非常好。”

上游新闻记者 包靖 实习生 尹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