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档案方志双重优势

创新开展村村建档修志工程

——天津市西青区村志编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编修村志就是守望乡村历史的长久见证,更是一个展示乡村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窗口。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的第一站就来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同时对天津提出了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近年来,西青区针对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传统农村迅速消失的现实状况,创新性开展了村村建档修志工程,将档案工作与方志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全区162个村同时开展村级建档升级和村志的编修工作。目前,全区162个村实现了“八个一”的工作目标,做到区志、街镇志、村志全覆盖,中国名镇村志文化工程硕果累累,村史馆建设稳步推进,西青区地方志工作成为推动西青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发挥档案方志主体功能,“留住乡愁”、守住根脉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西青区开展村村建档修志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施,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区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全面推动全区档案事业和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村村建档修志工程,契合了城市化进程中抢救村落文化,做好文化传承的现实态势,对于铭记历史,“记住乡音、留住乡愁”,激发民众爱乡情怀,带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目前,全区村级建档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村建有特色档案,村村完成一部志书。

在村志编修工作中,坚持以点带面,积极参与中国名镇村志文化工程。《王兰庄村志》和《凌庄子村志》入选第一批中国名村志丛书,并完成《中国影像志》(名村)的拍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王顶堤村志》已进入稿件修改完善阶段,《付村志》《白滩寺村志》也成功申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凌庄子、付村、门道口等12个村村史馆成为展示地方历史、传承地方文化、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可以说,西青区方志办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前瞻性充分践行了《规划》的要求。

二、强化“三级”组织保障,探索考核与评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一)全面调研谋划,强化顶层设计

村村建档修志工程是放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区的大格局中来定位和谋划。西青区档案馆(区地方志办)就工程的实施事先深入镇村实地考察调研,并得到市档案局(馆)、市地方志办的肯定和支持。2017年3月6日,西青区委、区政府召开村村建档修志工程启动大会,全面部署启动村村建档修志工程。同时,以区委、区政府两办文件下发《西青区“村村建档修志”工程实施意见》及“工程考核验收评分标准”,力求用3年时间全区162个村基本达到“八个一”标准,即一个领导机构、一套管理制度、一名档案管理人员、一间综合档案室、一组档案柜及办公桌等设备、一台档案专用电脑、一套反映时代变迁的特色档案、一本村志。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的村史馆,申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编修出版“名村志”。西青区委、区政府政治站位高,坚持文化自信,高度重视档案和地方志事业发展,在全区形成了良好工作局面。

(二)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各级责任

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担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档案、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担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档案局(馆)。各街镇、村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镇、村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明确专人具体负责,选定了主笔和编修工作人员,形成了区、镇、村三级工作管理体系。健全村志质量规范体系,制定了资料报送、质量评价、评审验收、出版批准等制度,严把编审关。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分组别深入街镇,每季度对全区各街镇开展指导培训、联络推动和督导检查,以现场推动会、参观交流等形式,对各村开展村志编写培训。建立3个指导组,对全区服务指导、督导检查达到全覆盖,实行工程进度月报制,各组针对月报反映的情况重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和督促帮助,坚持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例会,研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三)加大考核力度,推进工程实施

西青区委、区政府将村村建档修志工程列入区工作要点和年度绩效考核内容,随着工程进度,逐年提高考核指标,达到以考核推动目标完成的目的。制定印发《西青区村志审查验收规定》《西青区村村建档修志工程区级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办法》等配套文件,严格落实村志初审、复审和终审“三审”制度,按照考核验收评分标准,综合“建档”和“修志”两方面考核验收结果,发放补贴资金,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2020年,全区162部村志全部完成终审。仅10部村志与方志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后,受疫情影响,村志出版处于停滞状态。区档案馆(区地方志办)充分调研,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区财政在每个村发放4万元村志编修补贴的基础上,拿出三个村志出版补贴方案,由各街镇、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自行选择。选择方志出版社统一出版区财政补贴资金4万元,自行公开出版补贴2万元,不公开出版采取内部印刷没有补贴。最后,全区选择方志出版社统一出版的村志33部,自行公开出版的村志46部,内部印刷的村志83部。目前,除了29本在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志书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印刷之外,其余133本志书全部完成出版印刷。

三、利用档案激活方志服务功能,让村志立起来活起来

(一)丰富馆藏,启迪后人,传承乡土文化

一本本村志就像一扇扇窗口,留住了乡村文化的根与魂,诉说着乡村的前世和今生。除了纸质载体外,西青区在全区开展特色档案口述史和“一户一分钟”视频录制,共录制视频4800余个并接收进馆。视频同步在“西青记忆”主题展厅中进行展示播放,通过3D影像和VR技术等科技手段保留住乡音,弥补了纸质村志的不足。展厅内还存有162部村志电子书,可随时点击翻阅。数字化、智能化的村志一目了然。2021年,西青档案馆(区地方志办)在馆内一楼大厅增设了“百部村志话小康”的“方志岛”,将162部志书及其蓝本和街镇志、区志、年鉴以及中国名镇志、名村志编写成果全部收入“岛”中,让参观者可以在这里集中翻阅志书,了解西青区情文化。

(二)转换方式,服务中心,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为了让一本本历经数年编修而成的村志“飞入寻常百姓家”,西青区还将村志“厚书拆薄”,对村志内容进行提炼深化,制作“谈往论今话西青”、兰台“悦档读志”系列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及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出。各村也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焕活村志,助力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杨柳青镇多个村庄充分挖掘年画文化,“年画+旅游”红利不断释放。白滩寺村将乡村文化和人文景点串珠成链,打造美丽旅游乡村,让游客乘游船赏运河风光。从村志中改编而来的村歌《子牙河畔家乡美》斩获2023年全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三等奖。大沙窝村、小沙窝村使用史料赋能沙窝萝卜种植产业;岳飞后裔定居的岳家开村举办特色家风家教活动,让忠孝清廉风气萦绕乡间。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短短几年,西青区历经“飞地”治理和撤村建居,29个村庄已经消失。村落消失或许不可避免,但其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不能消散。西青区以区委区政府为主导,全区村村编修村志,及时抢救了一批村落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志谱天下

撰稿: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