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杨月锋 )6月26日,记者从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全市各级检察部门坚决落实“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决策部署,并在市委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积极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为服务保障渭南高质量发展贡献公益检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2023 年以来,渭南全市检察机关共摸排各类侵害公益案件线索 1241 件,立案 1196 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及公告 1089 件,提起诉讼 20 件,法院审结 11 件且均获支持。

在履职服务大局方面,全市各级检察部门围绕“国之大者”精准发力。落实省委市委决策,以秦岭、黄河生态保护等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检察监督。联合市水务局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立办相关案件 73 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 65 件,并督促相关部门排查堵塞监管漏洞。持续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活动,立案 20 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立案 134 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 102 件。针对本地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等问题,向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围绕乡村环境治理等立案 260 件,在保护国有财产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面,立案 40 件,挽回损失 1627 万元。

除此之外,渭南市各级检察部门还聚焦群众需求,围绕民生重点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活动,立案 176 件。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提出惩罚性赔偿金 204 万余元的诉讼请求获法院支持,督促消除安全隐患 46 处。持续开展医疗美容等专项监督活动,立案 8 件。在游泳馆卫生安全等方面开展专项监督活动,立案 4 件。二次供水专项监督活动立案 10 件,相关案例入选省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并且,在市人大常委会支持下,将检察公益诉讼条款写入地方性法规。积极“答新题”“解难题”,加强新领域公益司法保护。在城镇燃气供应等新领域探索,立案 56 件。围绕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保护等,分别立案 19 件和 26 件。组织魏长城沿线基层检察院立案 6 件,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在国防利益和军事利益保护方面,办理案件 10 件。发挥生态环境检察指挥中心大数据平台作用,2023 年以来有 7 件公益诉讼案件被省以上评为典型案例。

同时,完善“检察+”协作机制,构建多种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建立双向衔接转化机制。扩大多元主体参与,推进“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建设,招募志愿者 332 人。强化公益诉讼宣传,提升公众知晓度和社会影响力。加强公益诉讼队伍建设,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市检察院将公益诉讼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检察长带头办案,通过以赛促训、业务培训、组建讲师团等方式,打造过硬队伍。

下一步,渭南市检察机关将继续强化专项引领,完善制度机制,加强探索创新,为渭南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编辑:吴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