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施密特以西德总理的身份访华,受到毛主席的接待。

两人的谈话大体友好,但过程中,施密特还是提出了几个明显带着刁难意味的问题,让现场一度尴尬。

逃避不是毛主席的风格,他的一句回答,让施密特冷汗直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密特

更关键的是,当施密特把话带回欧洲时,整个欧美都噩梦连连。

施密特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刁难我国领导人?毛主席又给出了怎样的绝妙回复?

中德会谈,印象深刻

前德国总理施密特被人们称为欧洲的基辛格,一手搭建了欧洲国家与中国交往的桥梁,更是为数不多的对中国释放友好信号的西方领导人。

1975年,他首次来到中国访问,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又印象深刻的事情。和毛主席的交流,更让他终生难以忘却。

这次访华旅程,他其实计划已久。早在70年代初,西德就有了这个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虽然行程非常低调,但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西方国家为之震动,敏锐地从基辛格的身上看到了美国对华态度变化,也开始审慎思考自己的对华问题。

当时的德国还被一道柏林墙分隔着,西德与中国还没有打碎坚冰。他们的国防部长施密特多次在总理勃兰特面前提出建议,希望西德能尽快与中国建交。

1972年,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互相访问就成为了提上日程的重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辛格访华

勃兰特在任期间,没有对中国跨出最为关键的一步。直到施密特接任西德总理之后,1975年,他才作为首位西德领导人来到中国访问。

他是众多德国总理中,唯一一位与毛主席见过面的总理。他对毛主席的评价是魅力四射,才华横溢,坚定而又执拗。

毛主席和周总理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自然无法像之前接待美国总统一样,亲自去往机场迎接施密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勃兰特

为了表示对德国总理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邓公提前等候于机场,以周总理的名义组织欢迎仪式和宴会。

到达中国之后,施密特一度听到风声,毛主席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或许无法支持高强度的工作,也无法亲自接待他,与他进行会谈。

他为此而遗憾不已,因为这次访问中国的目的,除了进一步了解神秘的东方大国之外,他也想亲眼见见享誉世界的政治伟人,感受毛主席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是中国毋庸置疑的革命导师,带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

放眼整个世界,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无产阶级政党同样将他视为引路人和风向标。就连资产阶级国家,也一边痛恨着他的成就,一边拼命研究他的思想。

当一位政治人物的影响力跨越国境和文化的限制,投射于整个世界时,他的精神面貌就绝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能够概括。

只有亲眼见到他,才能有更直观的感触。

虽然访华之旅必然不虚此行,但如果不能见到毛主席,施密特心中还是会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事情峰回路转,10月30日,毛主席发出紧急通知,他要立即会见施密特。于是邓公立即行动,将德国贵客送到了中南海,送到毛主席的接待室里。

和施密特的想象不同,晚年时的毛主席十分虚弱,满脸沧桑,说话也听不清楚。衰老和死亡,是伟人也抵抗不了的结局。

不过让他感到由衷敬佩的是,虽然表达能力跟不上,但毛主席的逻辑思维还是像从前那样清晰,谈话非常坦诚,也不失幽默风趣。

大多数时候,翻译需要用一到两倍的时间确认毛主席的表述,所以他们的谈话进行地十分缓慢。

为了照顾工作人员,毛主席也尽量避免使用典故俚语之类的表达,多用短句,意思一目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会谈进行缓慢,施密特才能有更多的时间边说话、边思考。他毫不怀疑,对面的老人家随口说出的一个句子,可能都蕴藏着无限的政治智慧。

客人掌握分寸,主人进退得体,这场谈话原本很是愉快。

谁也没有想到,当聊到政治,双方兴致正浓时,施密特会一改风格,问出一个让毛主席以及在场所有工作人员都感觉十分尴尬的问题。

会谈现场的气氛,也一瞬间沉默下来。问题刁难,一针见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正处于国际政治经济大变动的时代,中国和西德两个国家的领导人见面,自然会无可避免的谈到政治话题。

施密特对中国政治很感兴趣,毛主席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是当谈到欧洲政治时,话题就一瞬间变得敏感起来。

包括英国、法国、西德在内的诸多欧洲国家,国土面积并不辽阔,人口资源也并不丰富。所以他们结成一个整体,以此应对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1957年,欧洲共同体已经成立。本着相似的国家原则和国家利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站在一起,对内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对外立场一致,同进同退。

西部德国在欧洲共同体中的综合国力或许算不上最强,但话语权始终存在。作为西德领导人,施密特对于欧洲共同体的看法是相对积极的。

他自信的认为,只要保持现有路线和发展方式不动摇,欧共体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长为国际社会强有力的竞争力量,与苏联和美国抗衡也不在话下。

他想倾听毛主席对于欧共体的评价意见,本质上也只是想听听东方领导人的吹捧。至于欧洲内部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他一概视而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是坦诚的,本着对政治问题实事求是的原则,主席毫不客气的表达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说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在他看来,欧洲实在不足为惧。如果欧洲各国再像现在这样分散凌乱,那么假以时日,欧洲必定会在国际竞争中付出代价。

毛主席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他说:“欧洲太弱太软,又不统一,怕战争怕的要死。”

如果说施密特的问题只是增加了现场尴尬气氛的话,那毛主席的回答,无疑是雪上加霜,让在场其他人吓得大气也不敢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密特同样也是汗流浃背,紧张不已。没有从毛主席口中听到他理想的答案,反而听到了大相径庭的回答,他不由得开始担忧。

即使不想承认,他也不得不承认,毛主席的话很有道理。欧洲共同体,说白了只是一个共同体,连联盟都算不上。

当大家意见一致时,当然可以团结合作。可当大家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时,等不到外界出手,他们内部就会快速土崩瓦解,一点凝聚力都谈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密特

不过,大概是为了打肿脸充胖子,施密特是不可能承认欧洲又软又弱的。

他告诉毛主席,欧洲国家的共同防御力量很强大,完全能够与苏联做到势均力敌。

虽然统一的确很困难,但欧洲统一的进程已经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快,这也是一种好兆头。

他还补充,欧洲合作,并不是所有弱小国家之间的抱团取暖,所以不会那么不堪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密特嘴巴很硬,但心里什么都明白。他把与毛主席的对话拿出来反复研究,想了很多种欧洲发展的可能。

回到国内后,他还把这些话传递到了西方世界。欧美国家,还一度为毛主席的分析判断恐慌不已。

主席预测,历史验证

和毛主席的会谈让施密特很是重视,回国后,他也将相关内容转达给了更多政治人物。

欧洲国家领导人恐慌不已,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无法如同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的全方位深入联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欧洲无法打造成一块牢不可破的钢板,那些无处不在的缝隙就随时可能让他们满盘皆输。欧洲国家的民族太多,文化太乱,宗教信仰太复杂。

不管是基于文化根源的不同,还是基于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各国群体都很难真正走到一起,像一个主权国家公民那样平等相处。

正如施密特所说,统一是很困难的事情。他对于统一的预想太过乐观,事实上,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迅速。

身为局中之人,他们心知肚明,任何一点小小的矛盾,都可能让团结变成倒戈相向。一枚子弹,一桶石油,或者几张欧元,就能把从前的亲人变成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听说这番论断,内心当然也是恐慌的。

欧洲国家对于美国来说,是不能丢下的同盟。他们希望欧洲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助力,但又不希望欧洲太过强大,大到凌驾于自己头上。

如果欧洲国家真的从中德交谈中得到启示,开始寻求全方位统一的途径,那么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霸权政治体系必然会受到撼动。

当忠心耿耿的小弟变成果断出手的对手,美国这个大哥,权益会大打折扣。

施密特很庆幸,他能从伟人口中听到坦诚的回答,而伟人对待欧洲的看法,确实给他们带去了一些参考,如今也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几十年前,毛主席就讲过欧洲真正的团结。几十年后,今日的欧盟反复强调建立自主防务体系的重要性。

英国作为曾经的欧共体大国,现在已经脱离了欧盟,坚定不移的跟着美国跑。英国的态度也证明,只要欧洲国家想抽身,欧盟随时可能变成摆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如此,团结和联合才更加重要。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不断加深合作,建立一体化的国家建设政策,维持着世界“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今天的政治家们引起重视的问题,毛主席在1975年就已经提到,并且提的相当具体。

一位世界级的政治家,往往具有超越时代和距离的眼光。

哪怕没有去过西方国家,毛主席对西方也是了如指掌,对世界的判断更是无比精准。这份智慧,无人能及。

结语

施密特是欧洲的基辛格,推动了西方国家和中国友好交往的进程。他提到的欧洲政治问题,毛主席给出坦诚回复,欧洲不联合,那便人人可欺。

团结才是硬道理,实力才是真本事,看得清,才能走得远。

参考材料:

中国经济网:《两见晚年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华网:《施密特:帮助西方了解中国的“老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