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

在250个获奖项目中

由在蓉科研团队、科学家主持

或参与完成的多个科技项目“上榜”

今天,让我们走进一线

关注这些获奖项目背后的

成都创新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院区

6月25日上午10点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手术室儿童心血管中心学科主任华益民正带领团队,为一名仅1个月13天大的婴儿用心导管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手术。约50分钟后,这例极重度先心病患儿的手术获得成功。华益民走出手术室,脱掉手术服,就接受起现场采访。

一天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体系创建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益民正是该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该项目最大的意义在于搭建了‘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一体化诊疗体系。”华益民直奔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益民与团队成员在手术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组上世纪90年代

国内率先开展小儿先心病介入诊治

据介绍,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是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40年前,我国就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展开攻克,先后经历了三代医学人。

上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一般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但手术对机体完整有破坏性,既不能完全克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患者的花费也较高。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医疗事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第二代医学人在此前基础上,改良国外技术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技术。”

华益民说,项目组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儿先心病介入诊治,建立先心病无创二维超声心动图顺序分段诊断规范,革新三维超声心动图关键技术,并建立规范诊断方案,推动有创心导管诊断使用率从90%下降至5%以下,还创建起微创介入治疗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益民与团队成员观察患者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将诊断、治疗都前置,从儿童到新生儿再到胎儿。”华益民说,其中,在母亲的子宫内进行干预属于最极端的情况。

这样的手术难度很大。由于26-28周胎儿的心脏只有一个车厘子般大小,瞄准跳动的心脏,也就是定位心脏很难。“要穿过母亲的腹腔壁、子宫壁、羊膜腔、再抵达胎儿的心脏腔室。”华益民说,接着,手术器械要通过穿刺针放在病变位置,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胎儿不能进行体外复苏,手术风险很高。

当前,国内只有几家医院能做这样“宫内诊治”手术,一年能做上数例,截至目前全国才做了40到50例,足见情况并不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组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国内年诊治量增加35.76倍

日常来说,华益民团队更多的是做危重先心病“生后即时介入治疗”,追求攻克低龄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

这样的手术难点有二——

首先是器械

华益民说,手术使用的器械与给成年人做手术是一样的。“但新生儿的器官细小、组织更嫩,因此对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还要熟悉解剖结构以及掌握复杂手术技能。”

其次是需要团队的支持

从诊断到治疗,涉及影像、麻醉、手术、监护等全链条。“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支撑。”华益民说,他所在的心脏团队将近100人,这一套系统很难“复制”到其他医院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

相较传统外科手术,这样手术的好处不少:由于微创、不开胸,心脏不停跳,也不用体外循环,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影响小,危重先心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数据显示,2002年至2021年间,项目组推动国内年介入诊治量增加了35.76倍手术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率从0.09%和1.8%分别降至0.01%和0.12%,不仅将该体系推向全国,推动我国小儿先心病治疗实现从开胸手术转向微创介入治疗,同时还向亚洲乃至世界推广起“中国方案”。

在华益民看来,该体系的建立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水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值得的。接下来要在更多的医院、医生中普及、推广相关的知识,让更多有条件的医院、医生学习、掌握相关技术。

随着新材料的发展、社会观念的进步,更多的新型手术器械也有望研制出来。“一方面,要让已有的成人使用的手术器械微型化,从而更好地用在儿童、胎儿身上,同时还要加大新器械研发。”华益民说,尽管这个过程时间会更长,但也要坚持下去。

一年下来,华益民的心脏团队要做1400到1500例手术,平均每天就有4例左右。“由于心脏手术的容错率为0,我们不仅要完成,还要完美,要持续保持技术水平走在国际先进行列。”华益民说。

在华益民看来,此次项目组获得国家顶级科学奖励,不仅是对我国医学人攻克小儿先心病的阶段性小结,也是对自己从医40年来的总结。“我觉得很欣慰,这不仅造福了更多患儿,自己的个人价值也得到认可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