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6月27日《焦作日报》A03版

一生大事尚节俭 新风激荡润怀川

——我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工作扫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近年来,焦作市县乡村四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部署,着力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公益红娘、文艺演出“三支队伍”作用,在倡树文明婚嫁新风、遏制厚葬薄养、反对铺张浪费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怀川大地新风荡漾,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广大乡村展现文明新气象。本报今日刊发我市推进移风易俗的经验、做法与成效,敬请关注。

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每个家庭都很重视。曾经,高价彩礼、轻养厚葬、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以及“变了味”的传统习俗像一座大山,压得许多家庭喘不过气来,无奈又无能为力。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破除陋习、移风易俗高度重视,去年年底组织民政、人社、团委、妇联等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宣传部长、部分乡镇和村的党组织书记召开了“破除农村婚俗陋习,控制高额彩礼,解决农村娶妻难、娶妻贵问题”的专题座谈会,寻找问题症结,探讨解决办法。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将移风易俗工作列为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之一,并下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婚嫁新风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市移风易俗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经过1~3年的努力,通过深化村民自治、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典型选树、做好就业服务、建立制度保障五项具体措施,逐步将文明婚嫁新风培育起来。

近日,记者在我市城乡走访,所见所闻眼前一亮,“低彩礼”“零彩礼”、喜事简办等婚嫁新风扑面而来;公益红娘热心当“月老”、青年公益联谊活动形式多样,为大龄青年男女“脱单”尽心竭力;殡葬改革深入推进、厚养薄葬蔚然成风,怀川大地新风荡漾、惠风和畅,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成为广大居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政策措施引导激励 婚嫁新风蔚然兴起

6月2日,武陟县大封镇董宋村村民张胜利的儿子张尉彬举行婚礼。

令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津津乐道的是,新娘李明慧家没要彩礼。更让大家惊喜的是,大封镇党委书记来为这对新人证婚,县文明办负责人现场为这对新人分别发放了“移风易俗优秀志愿者”荣誉证书,本来简朴的婚礼瞬间提升了“档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陟县龙源街道小徐岗村的公益红娘在为大龄青年提供免费婚恋服务。王琳锋 摄

“这是我们县新出台的红事新办‘优十条’、喜事简办‘红十条’后的一个树新风典型。这场‘零彩礼’婚礼经各类媒体报道、群众口口相传后,在武陟县引起了强烈反响。”武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吕学梅说。

6月3日,武陟县乔庙镇牛庄村新郎李永康和新娘王菲举行婚礼。筹备婚礼过程中,双方父母积极响应县里的号召,婚事新办、简办,主动放弃高规格、讲排场的酒店宴席。虽然收了1.18万元彩礼,但女方父母又以嫁妆的形式,将彩礼全部返还给了女儿女婿,作为小两口幸福生活的启动资金。

6月9日,詹店镇王菜园村新人秦壮壮、杨懿举行新婚典礼。詹店镇党委书记到现场为这对“零彩礼”新人证婚,并颁发“移风易俗优秀志愿者”荣誉证书以及红事新办“优十条”奖金。王菜园村党支部书记赵新文说,县里推行的红事新办“优十条”,不仅让老百姓省了“票子”,也赚足了面子。今年年初以来,他们村像秦壮壮这样积极践行红事新办“零彩礼”“低彩礼”的新人还有3对。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婚嫁新风,武陟在行动,其他县(市、区)也不甘“落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沁阳市沁园覃怀街道联盟街社区在进行“倡导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文艺演出。沁宣文 摄

沁阳市推行“1123”工作法,即印发《沁阳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方案》,制定完善《沁阳市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倡导标准》,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建立“婚俗文明宣传队”“新红娘队伍”“群众新文艺队伍”三支队伍。通过定制度、树榜样、抓宣传、强队伍,该市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陈规陋习,用优秀文化传统和良好家风涵养社会文明新风,让婚嫁新风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自觉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沁阳市沁园覃怀街道开展“漫说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宣传活动。沁宣文 摄

修武县王屯乡段屯村村委委员段安平的儿子结婚时,正赶上县里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经过再三考虑,段安平决定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倡导婚事简办、喜事新办。“出乎意料的是,婚事简办不但没有人看笑话、说闲话,而且村民们纷纷表示支持和认可。我作为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劝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越来越有底气了!”段安平说。

温县结合群众收入、民心民愿,制定了婚嫁彩礼“限高”倡导标准,出台了婚俗改革指导意见。各村的红白理事会将倡导性标准形成村规民约,还负责劝导村民新事新办。修武县大胆尝试,把婚礼仪式从酒店搬到专业设计师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10余处“新时代结婚礼堂”,通过精心策划婚礼主题和仪式流程,使个体婚礼、集体婚礼都为新人留下了美好回忆。

公益红娘牵线搭桥 大龄青年脱单有望

武陟县大虹桥乡朱原村党支部委员朱小旺和田明利最近特别忙。作为村里的干部,他们要各负其责,作为村里公益红娘团的成员,他们还要为村里30多名大龄青年的婚事操心。

“付出总有回报。”朱小旺感慨,不到半年,他们就为33岁的朱高杰找到了对象,双方5月中旬结婚,彩礼加礼物总共不超5万元。在县城上班的32岁男青年和42岁未婚青年也“脱单”了,两人准备近期结婚。群众都说:“红娘才是真正的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陟县大封镇董宋村新人展示“零彩礼”证婚书。王琳锋 摄

农村大龄青年找对象难已经引起县乡村党组织的关注。为破解农村大龄青年婚恋难题,武陟县大封镇5月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了公益红娘服务中心,整合各村单身青年信息资源,打造免费公益相亲平台,邀请9名优秀红娘组成公益志愿服务队,为单身青年提供牵线搭桥、婚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志愿服务队队长任九菊介绍,目前400余名单身青年登记在册,经他们介绍成功牵手的有十几对新人。

幸福的婚姻是男女青年的追求,美满的家庭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今年年初以来,武陟县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探索婚俗改革新路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推进婚丧礼俗改革指导意见》,建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婚嫁新风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在县乡村三级搭建了公益红娘群、青年联谊群、交友茶吧、公益婚介服务处等“线上+线下”相亲交友平台45处。目前,全县347个行政村共有公益红娘546人,收集未婚信息3229条;利用传统节日组织举办青年公益联谊会、交友会40余场,为广大单身青年寻觅佳偶、邂逅爱情创造机会,促成交友200余对。

博爱县文明办、县妇联携手成立了博爱公益红娘工作室,十余名红娘分工协作,进社区、进农村了解统计大龄青年背景信息,组织大型相亲会,搭起鹊桥牵红线。工作室组建近三个月来,已有1000余人登记。“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对部分家长和大龄青年开展相应培训及心理矫正,引导大家树立文明婚嫁理念,让婚事新办、简办,为‘爱’减负。”博爱公益红娘工作室负责人、“中国好人”陈宝霞说。

孟州市化工镇发动各村组建红娘队伍,为大龄青年提供婚介服务。目前,已有20余人加入“红娘联盟”。5月30日,该镇还举行了“村规民约润民风”“公益红娘联盟”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暨首届村企交友活动,为大龄青年搭建交友交流的平台。

厚养薄葬渐成风尚 移风易俗润泽乡间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近日,温县黄庄镇西高肇村党员崔天亮遵从父亲崔逢光生前“丧礼从简”的嘱托,摒弃响器、宴席、酒水及爆竹,以简约庄重的葬礼仪式,树立了厚养薄葬的孝行样板。

崔逢光生前是村干部。“逢光为群众服务44年,一辈子都在为村里忙活。在被癌症缠身的那些年,儿女护理尽心尽力。病痛中,他与村红白理事会沟通,表示响应火化等简化丧葬流程政策。”该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段国尊说,“他的葬礼简洁而不失体面,总体花费不足1000元。”

“过去,村里的白事一办就是好几天,花销大、浪费多。现在,党员干部率先带头,一切都按规矩来,丧事简办了、村民减负了,好民风又树起来了,一举三得。”温县黄河街道滩陆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王长江说。

孟州市会昌街道许村的徐顶柱,2014年退休回村后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事操办章程,大力提倡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在办白事方面,徐顶柱为村里统一置办了炊(餐)具、音响、孝衣、黑袖箍等,供办事群众免费使用。同时规定,办白事禁止破大孝、绑纸扎、唱大戏、雇人哭灵和摆酒宴,酬客只需要按照规定备上一盘瓜子和一二十支散烟即可。他还摸索出深受村民好评的做法,就是为去世的人召开追思会。他安排专人根据逝者生前品行撰写悼词,由他或红白理事会其他成员到现场,当着父老乡亲的面念出来,既体现对逝者的尊重,更让旁观群众深受感染、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村民向善的民风。

武陟县小董乡乔庄村于1972年规划公墓,免费向本村逝者开放,不论姓氏、宗族、辈分,全都按顺序安葬。50多年来,乔庄村1700多亩耕地上,没有新添一座坟头。2009年,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乔庄村再次进行殡葬改革,规划了两排每个0.96平方米的水泥墓穴,严格推行逝者火化后骨灰盒安葬,每座坟墓加上周边和路面占地由32.6平方米缩减到不足3平方米,不仅节约了土地,还有效避免逝者火化后再进行土葬造成的金钱、土地双重浪费。

不比厚葬比厚养。为体现发展为民、爱老敬老的思想,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乔庄村在国家为年满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的同时,又按年龄段为全村122名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40元到100元不等的助老金,增强了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乔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连喜说,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需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更需要制度和规矩作保障。这些年,乔庄村之所以殡葬改革持续领先,就在于制度、规矩执行得好,不论党员干部、男女老少,都一视同仁、一个标准。

规矩既要靠坚守,也要靠传承。沁阳市柏香镇东司马村将“公坟安葬、丧事简办”写进村规民约58年,不吹“隔夜响”、不摆宴席,以大锅饭待亲、由理事会操办的制度也执行了这么多年。祁家三兄弟是村里走出去的“本事人”,分别在省、市、县三级政法系统任职,论人脉,村里无人可比。家中老人去世时,他们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第一时间通知红白理事会。

“红白理事会一手操办,具体啥规矩在事前都与主家讲得清清楚楚,以亲友‘提篮肉’、馍等为基础进行采买制作的大锅饭,按现今的物价算,待亲花费不到1000元。”东司马村红白理事会理事成员祁保朝介绍。

移风易俗引领风尚,文明新风润泽城乡。

如今在焦作,一项项破除陈规陋习的有力举措,一场场有力度、有温度、有特色的移风易俗改革实践活动,一个个倡树文明新风的模范典型,一张张发自内心喜悦的笑脸,犹如一股股温暖的春风,浸润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田,滋养着怀川大地的文明精神、文明之花,也为怀川大地弘扬新风蓄了势、赋了能,为乡村振兴塑了型、铸了魂。

移风易俗,焦作各地都在行动!

破除陋习,怀川劲吹文明新风!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柏生 报道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点击关注 --

总值班:马秀清   统 筹:王 鹏 梁易凝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苗佼菲   校 对:张晓青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