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能源网获悉,当地时间6月24日上午10时31分,位于韩国京畿道华城市的一家锂电池工厂发生火灾。大火持续燃烧近5个小时才逐渐被控制。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23人死亡,其中17人为中国公民。事故则被韩国媒体形容为“韩国史上最严重的化学工厂惨剧”。

事故工厂所属公司Aricell是一家锂电池制造商,成立于2020年,归属于全球500强、韩国第二大财阀SK集团旗下,生产用于传感器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锂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Aricell并不是一家无名小公司,自称是“韩国国内唯一批量生产军用卷绕式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的厂家”,在军用原电池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年产能达到5GWh,约占韩国电池年总产能的1.25%。

这起事故发生后,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锂电池安全等问题,也在国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尚未定论的事故原因

事故发生工厂监控录像显示,在40秒内,工厂里堆放的电池连续发生多次爆炸,员工使用灭火器无法扑灭火焰,浓烟迅速蔓延,进而火势急剧扩大。从外部看,工厂上空浓烟滚滚,燃烧着的火焰中,时而会伴随着爆炸声。据报道,爆炸声响数公里外都可听见。

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官方的最终通报,当地消防人员认为,起火由于是工厂生产的锂电池遇水后产生的氢气引发的。

锂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元素,它与水反应会非常剧烈,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锂,释放大量热量,极有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因此,锂电池工厂一般在处理锂或锂化合物时会有严格规定和安全措施。

Aricell主要生产的锂电池为锂亚硫酰氯电池,这种电池是不可充电的、一次性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相较于生活中常见的磷酸铁锂电池,其存放风险和安全管理难度都更大。

当地媒体报道,工厂由11个普通钢架结构的建筑构成,发生火灾的是一栋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2300平方米,建筑内存放有至少3.5万个锂电池成品,起火的地方是锂电池包装车间。事故发生时,工厂内总共有超100名工人,楼内有67人在上班,包含正式和临时员工。

有人推测,事故的起因在于Aricell雇佣了临时工,而这些临时工并未受到相应的安全防护指导。

火灾在韩国已是“房间里的大象”

Aricell这场火灾事故被曝出后,其控股公司S-Connect股价暴跌,6月24日单日跌幅超过22%。而Aricell已连续多年亏损,2022和2023年净亏损分别为61.8亿韩元(约3090万元人民币)和99.5亿韩元(约4975万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Aricell电池厂起火事故在韩国并非个例。电池引发的火灾在韩国早已是“房间里的大象”,似乎所有人都对巨大的风险视而不见。

2017年至2019年间,韩国共发生过28起电池厂火灾事故,其中多起事故与LG、三星所生产的产品相关。而此前,韩国的储能产业为世界第一,而此后,该国的储能产业陷入停滞并逐渐在世界落伍。2023年,韩国又发生了10余起电池火灾事故。

频频发生的电池火灾、爆炸等事故也给韩国企业带来重挫。

2016年,韩国三星GalaxyNote 7手机在中国发生多起爆炸事故,事故电池均由其子公司三星SDI(Samsung SDI Co.)供应,这对三星品牌造成了严重影响。

韩国LG此前为通用雪佛兰、现代、大众、保时捷等车企提供的动力电池均出现过事故。其中,雪佛兰BoltEV车型发生至少13起自燃事件,后来LG同意向通用汽车支付高达19亿美元的赔偿;在现代汽车自燃事件中,LG赔偿了70%的费用,约合人民币56亿元。

中国产业界极为重视锂电安全

Aricell火灾事故也引发了国内锂电产业对安全的关注。

在6月25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宁德时代(SZ:300750)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在电池设计、制造、应用、运输等每一个环节中,安全都是重中之重。“电池作为储能设备,能量密度不断提高时,就会像一颗定时炸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毓群强调,如果电池在电池厂包装的时候就会起火的话,那这个电池放在家里,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可能市场在“卷”的时候,电池价格便宜了5%、10%,但是却带来了无穷的隐患。

在全球锂电池市场,中、日、韩三国几乎三分天下,而中国则占据绝对优势。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887.4GWh,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73.8%。

事实上,中国对锂电池安全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标准和法律法规。

早在2008年,原信息产业部(现工信部)科技司决定成立“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特别工作组”,开展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的专项工作;2017年,全球首部《锂离子电池企业安全生产规范》标准发布,其中包括建筑设计、生产过程、电池测试等方面安全规范等;今年6月18日,工信部修订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对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经营和工艺水平、产品性能、安全和质量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更新,还特别要求锂离子电池企业建设事故处置专业队伍。

这些规定和标准还只是众多行业规范的冰山一角,在电动汽车/自行车/三轮车、便携式电子、储能等多个领域,还有更为细分的规定细则。这表明,国家对锂电池安全性一直高度重视,并持续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