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指的一段特定时节,以其酷热难耐、湿气弥漫而著称,是夏季最为炎热的阶段。这一术语源自古代,其历史深远,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自然哲学思想。

三伏天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秦国,秦德公(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首次设立初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定于农历六月上旬的固定日期。《汉书·郊祀志注》中对此有所解释:“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表明“伏”字蕴含着阴阳交替的哲学观念,即在阳气最盛之时,阴气已悄然蓄势待发,预示着自然界中阴阳转换的微妙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伏天的具体日期依据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确定,这是一种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形成六十日一周期的计日方式。每年小暑后的第一个庚日为初伏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标志着末伏的来临。这种计算方法使得三伏天的具体日期每年有所不同,但总是在农历的六月、七月间,对应公历大约在7月至8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伏天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更与中国的民俗、养生理念紧密相连。古人认为,三伏期间是自然界阳气最盛、阴气始生的转折点,适宜调养身体,驱除体内寒湿。因此,各地形成了诸多独特的习俗,如“伏羊节”,在鲁西南、苏北等地,人们习惯于此时食用羊肉,认为可以“以热治热、发汗排毒”,体现了“热补”的养生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展提供了空调等避暑手段,但遵循传统智慧,通过食疗、适度运动、保持良好作息等方式调养身体,依然是很多人应对三伏天的选择。民间俗语说,三伏不祛湿,秋冬要受苦!三伏将至,3种食物要多吃,祛湿强免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红豆:红豆是传统中医中常用的利水渗湿食材,能够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湿气。红豆粥或是红豆汤不仅美味,还有助于调理脾胃,促进血液循环,是夏季祛湿的好选择。

红豆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豆适量,提前清洗并浸泡至少4小时或一夜,以缩短煮制时间;大米或糯米少许,根据个人口味可调整;若喜欢更丰富的口感,可准备银耳、桃胶和冰糖等辅料。

将浸泡好的红豆和足量清水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若直接煮,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直至红豆软烂;若事先浸泡充分,煮制时间会大大缩短。红豆煮至裂开后,加入淘洗干净的大米继续煮。如果喜欢粥体浓稠,水量可适当减少。

在粥快熟时,可加入泡发好的银耳、桃胶及适量冰糖,搅拌均匀,继续煮至所有材料熟透且粥体粘稠。待粥煮至理想的稠度,食材均熟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甜度,即可关火,红豆粥完成。

稍微冷却后即可享用,热食或放凉食用均可,风味各有千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冬瓜:冬瓜性寒味甘,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功效,特别适合在炎热湿润的夏季食用。冬瓜可以做成汤、炖菜或是凉拌,不仅能够帮助身体排除湿气,还能补充因出汗过多而流失的水分和矿物质。

清炖冬瓜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瓜500克,去皮去瓤,切块;姜几片,葱一根切段。将切好的冬瓜块用清水略冲洗,备好姜片和葱段。

锅中加足量水,放入冬瓜、姜片和葱段,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汤沸腾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少量盐调味,保持汤的清爽。

小火慢炖约15-20分钟,至冬瓜变得透明软烂。

尝试味道,如有需要可适当调整盐量,可撒些葱花增香。

关火,盛出即可享用一道清热解暑、利水消肿的清炖冬瓜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薏仁:薏仁是著名的祛湿食材,它能够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对于改善因湿气过重引起的身体沉重、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薏仁可以直接煮粥,或是与红豆搭配做成“红豆薏仁汤”,既美味又健康。

薏米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薏米一小杯(约50克),提前浸泡4小时或更久至膨胀,便于煮透。可根据口味添加少量粳米或红豆。将泡好的薏米洗净,与适量清水一同倒入锅中。使用高压锅可加速煮熟过程,普通锅则需更多水量并延长煮制时间。

先大火烧开,之后转小火慢炖,期间适时搅拌以防粘锅。薏米煮至软烂开花,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少量冰糖或少许盐调味。

继续煮几分钟至糖完全溶解,粥体粘稠即可关火。

盛出稍微冷却,一碗简单营养的薏米粥就完成了,适合早餐或晚餐食用,有助于健脾利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上述食物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比如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中、适量运动以促进身体循环、保证充足的睡眠等,这些都有助于减少湿气的积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