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6月18日20时起,黄山多地遭遇暴雨“车轮战”,最大雨量点达405.7毫米,导致河水暴涨,黄山歙县部分区域积水严重,引发树木倒伏、边坡塌方,一些地区出现内涝,多个受灾村庄群众被困。

6月20日晚,安徽省委书记韩俊、省长王清宪深入黄山市实地察看受灾情况,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指导调度防汛救灾工作。“要争分夺秒搜救失联人员”“要果断转移群众”成为此次防汛救灾工作的重点。

也正是从20日起,消防员、公安、武警战士和民间志愿公益救援机构,与广大干群一起,风雨同舟,在防汛救灾这场硬仗中,暴雨里逆行,团结中砥砺,吹响了一次次与洪峰赛跑的冲锋号,扛起了一面面为人民而上的战斗旗。

近日,记者深入歙县灾区腹地,真切感受到当地多股救援力量,面对自然灾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互帮互助的强大力量。

武警官兵:枕戈待旦 疏通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直击黄山防汛救灾一线|歙县,汛情下的逆行身影

“老乡,过不去了,方便搭个便车吗?去清溪,古清桥那。”

面对眼前一段狭窄且较陡路段,记者小车已无法向前,恰巧一辆面包车路过,于是凑前上去。

6月24日下午14点28分,在老乡帮忙下,记者艰难到达位于歙县绍濂乡清溪村的一处塌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中俯瞰塌方点。程昊摄

古清桥下,江水湍急,桥上拉起了警戒线,也插上一面红旗。这边,一条蜿蜒小路被巨石阻断,混杂着泥土和树枝,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挖掘机、多功能工程车正调整着位置,准备清理。那边,清溪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则是并排伫立的群众,投来关切的目光。

现场不到30个武警战士,动作麻利、有序,指挥现场、操作机械、观察环境、疏导群众……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任务,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忙碌的身影。

此次疏通的塌方点,约500方左右,空中俯瞰,成“X”型,塌方点则位于道路交汇处。“东西运上去,全靠这里。”村民告诉记者,这是通往山上古祝村的必经之路。

“通过前期研判,会有连续降雨,随时会有二次塌方,因此我们将机械设备,前置在多个安全点,方便随时调度。”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迟晓鹏告诉记者,此次汛情,他们主要负责王村镇前往古祝村方向南北两条道路清障、转移群众、运输物资等任务。此前该线路虽已在23日下午打通,让当日该地再次遭遇暴雨,二次塌方,还是发生了。

“中午12时我们接到命令,迅速组织人员前出,将前置在安全点的设备,在南北两线,进行调度。”迟晓鹏说,途中,南线路段又发生塌方,在组织其他人员疏通南线的同时,让北线过来人员到达这里。

下午15点57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修,从歙县清溪村通往古祝村的必经之路再次打通,随后运送物资的车辆陆续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路抢修工作结束,车辆陆续进出。程昊摄

记者获悉,此次强降雨,绍濂乡受灾严重,其中包括小溪村、清溪村、古祝村在内的多个村庄一度断电、断水、断通信。

6月20日以来,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闻讯而动,携带挖掘机、装载机、冲锋舟、皮划艇等专业救援装备,第一时间赶赴受灾严重地区,担负起转移群众、运送物资、清理路障等任务。此前,仅这条清溪村通往古祝村不到6公里的路段上,已疏通了26个大小塌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侦查员手绘信息图。受访者提供

“我的孙子和他们一般年纪,看见他们这样,心疼啊。”望见这群陌生的年轻人,在一旁,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一直举着雨伞,在默默守望,说着她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他们都是好样的。”

“作为人民子弟兵,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面对群众的赞许,迟晓鹏说:“我们枕戈待旦,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们随时做好准备。”

基层干部:与时赛跑 转移群众

“记忆已经模糊了。”当要回忆四天前降水最猛烈那天的工作情形时,歙县徽城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陈雅琦第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确实,连轴转忙碌了三天,总共睡眠时间不过10小时的她,很疲惫,这位90后,说话也已沙哑。

19日晚上,陈雅琦接到通知,县里很快会有强降雨。当晚,她与同事们,做好准备,随时出发。

20日白天,早上6点多,她与镇上干部出发,根据房屋情况,分析轻重缓急,通知辖区渔梁社区在内的沿江或地势低洼处700多名群众,做好转移或撤离准备。

“渔梁社区群众,依新安江而居,对于梅雨季节的集中降雨,大多斯通见惯。”安土重迁总是群众朴素的心理。陈雅琦说,由于20日上午雨势不大,对于撤离,一些群众,开始并不重视,没有配合转移。

下午开始,水位涨得很快,陈雅琦形容道:“十分钟时间,就能涨上几个台阶。”不少群众,纷纷开始转移。陈雅琦和同事,与联系好的文体局、环保局等县直部门20余人,一边帮助群众转移家中财产,一边协助他们安全撤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人员帮助群众转移家中物资。 受访者提供

然而到了晚上,仍有4户人家,上门劝说了四五次,仍不愿撤离。

“4户都是老人,儿女不在,行动不便,总觉得待在高处,就没有问题。”然而,对于相对简单破旧的老屋,风雨总是无情,只要有安全隐患,就不能存侥幸心理。

晚上8点时,水已漫至胸前,十分危急。这四户人家,大概十人,见水势不对,在公安和蓝天救援队的协助下,利用冲锋舟,终于得以安全转移,大家悬着的心,也稍许落地。

“渔梁社区,地形如鱼,地势两头低,中间高,像个鱼脊背。”陈雅琦向记者比划,转移的群众,被陆续送地势较高的渔梁社区居委会四楼会议室处。“我们一边安顿群众,一边忙着就地取材,用桌椅板凳,临时拼凑起一张张供大家休息的小床,食品热水,也供应上来。”

冲锋舟转移群众。受访者提供

虽条件有限,但在危难面前,大家好歹能够在一起抱团取暖,不觉孤单,更重要的是,这里安全。

20日当晚,陈雅琦和同事们一直忙到凌晨四点,此后几天,还有转移、安抚、对接、清淤等工作,每天都是忙到大半夜。

截至23日,陈雅琦和同事,已先后转移百余名群众,但由于四天涨了两次水,很多工作都要反复进行。

“士气受挫嘛?”

“不会,我们的工作,为的是让群众尽早恢复正常生活。”陈雅琦说,“我和很多同事,都经历了4年前的大水考验,经验相对丰富。”

采访期间,陈雅琦的手机也时常响起,期间,她也在协调组织社会力量,对渔梁老街等大型机械难以进入的轻微受灾地区,进行清淤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转移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受访者提供

对于下一步工作,陈雅琦说,一方面要做好走访和群众安抚工作,并提醒大家近期不要回到老房子居住,交通允许情况下,也会将他们安置到条件更好的宾馆中,另一方面,大家都会严阵以待,一旦有新的险情,都会及时到各自点位上,守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公益救援:水中人墙 群众救星

6月25日上午,歙县县城,雨量减少,但一抹“志愿红”,还穿梭在街巷间。

走进富宸诚园,山越救援队队长胡国平正带领队员,在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指引下,对街边被洪水侵袭过的商户,进行消杀。记者走近一看,商户墙上,水印清晰可见,地上杂物,掺着泥土,正等待清理。

“这几天,主要帮助工厂、学校、小区进行清淤、消杀工作。”胡国平说,作为歙县本地的民间公益救援队伍,山越救援队自20日起,便第一时间参与到救援、转移、清淤、消杀等工作中,熟悉当地地形、与群众沟通方便是他们的优势。

山越救援队,2020年成立,由本地热心公益人士组成,如今四个年头,群众每遇到危难险境,拨打救援电话,他们总会及时帮忙处理。如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仅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队伍规模也逐渐扩大,在当地已颇有些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越救援队进行消杀作业。程昊摄

胡国平说,20日凌晨4点50,他们接到通知,绍濂乡和平村一自然村遭遇山洪,群众被困,需紧急驰援。

5时30分,胡国平带着三十多名队员,开车载着四艘冲锋舟、绳索等装备,赶往现场。

“途中有不少塌方点,二十多公里路途,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6点30分左右,两批队友50余人抵达和平村时,大家都被眼前的汪洋惊呆了。

“村民房子,一楼全在水里,他们被困家中,多是老人和孩子。”胡国平和队员们见势,想着用冲锋舟前往,但却因为村里道路狭窄,冲锋舟难以下水,不得不放弃。

“我们又想到让队员爬上屋顶,用绳索救人,但结果有些房屋,因泡水太久,发生倾斜,只能再次放弃。”

情况紧急,和平村的群众何时才能平安撤离?山越救援队,必须前进!

“20多名队员,将绳索相连,手拉手、贴墙根,以接力模式,涉水400余米。”就这样,一条水中人墙,成了唯一道路,把救援队员“传”进群众家中,给受困人员“架”起安全通道。

其间,见到救援人员,一对母女准备出来时,不料门口老屋,发生倒塌,阻断了出路。情急之下,队员们爬了过去,一把抱起孩子,给母女二人穿上救生衣,帮助脱离险境。

还有一户,老人是残障人士,独自居住,被困家中,且没有逃生意识。胡队自己冲上二楼,将他直接背到安全地带。

至上午9时,村里剩余的60多名群众,全部转移完毕。这时,胡国平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小溪村、岭口村请求支援。来不及休整,胡国平将队伍分成三小队,分别前往驰援。

但途中,两个村道路被洪水冲断,断电断网,胡国平便带领队员们与公安、消防人员一起翻山绕路,一直到下午4点30分,才将村民安置在高处后返回。此时,又得知歙县城区水位出现上涨,开始内涝,队员们又赶往城区……

“20号的求助电话有500多个,我们去了四个乡镇,十多个自然村,将近十五个现场,救援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才结束,几乎每个队员都走了3万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越救援队在和平村救援被困群众。受访者提供

21日,水退人又进。胡国平一早又接收到县里卫健部门的消杀任务。截至22日上午,30多名队员已完成消杀面积超3万平方米。

“有山越救援队助力,消杀工作得以高效进行,减少了疾病传播风险。”歙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张杜鹃说。

照亮了受灾群众前行之路,山越救援队也点亮了人们心中善良的灯。

“前几天通过朋友圈,了解到了这个团体,备受感动鼓舞,希望加入进来。”程清香是一名个体工商户,她22日报名,火线入队,成为志愿者:“这几天,我一直跟随着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今后我还要多学专业知识,希望在队里能参加更多活动,帮助更多的人。”

“曾经我也受到不少帮助。”谈起成立这支队伍的初衷,49岁的胡国平说,就是回馈社会:“虽然疲惫,但面对自然灾害,大家都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会随时做好准备,为家乡群众贡献力量。”

水火无情人有情,以上只是歙县防汛救灾期间,一家人、一条心、一起拼的缩影。返回途中,高速公路上,一些救援设备和物资,仍在被送往歙县方向,当地乡下道路抢修、城区地下室排涝、爱心人士捐赠等工作仍在有序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5日上午空中俯瞰歙县县城。程昊摄

人们总说,道路虽阻,却隔不断人间真情。回望过去一周,凝望已定格的画面,感动与祝福,汗水随雨水被留在歙县的多个土地。现在雨还在下,但晴天终会到来。这里的人们,用行动印证着海明威的一句话:生活总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记者 孟一凡 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