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浮沉1200多年

这块石碑有个“江南唯一”的名号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

唐颜真卿西亭记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真卿楷书西亭记残碑局部(左)及拓片

颜真卿宦游湖州时期

唯一存世碑刻

在博物馆初见此碑

你会惋惜它没有“保存”得更完整

但我们或许更应该庆幸

是它让我们得以与1200多年前的

大书法家颜真卿

有了跨越时空的交流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

颜真卿在湖州(今浙江湖州地区)为官

在下属李清请奏修缮西亭之际

颜真卿撰文并书丹

留下了这块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碑

(书丹:用朱笔在碑石上书写,以便镌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碑石早年倾覆,掉入苕溪之中

直至近年被发现

该碑中部自左而右斜向横断

上半部分保留的相对较全

顶部左右角为半圆角

而下半部分则佚失,仅存残石一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复原推测

全碑原高应在2.7米以上

这块石碑为石灰岩质,四面环刻

尚可辨认的文字有266个

碑阴上部浅刻篆字“柳文畅西亭记”

下部刻文字口清晰,点画饱满而有锋棱

碑阳腐蚀严重,字口略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者对石碑上不同位置的“清”进行比较

“饱满、瘦劲、迟涩、混沌”

千年的流水冲刷等外力

塑造了碑石各处文字完全不同的“风格”

让我们看到历史沧桑、岁月有痕

这是颜真卿宦游湖州时期

唯一存世碑刻

也是“江南仅此一块”的颜真卿名碑

“忠肃明懿”“清简仁惠”

颜真卿为他写了“离任评语”

在这件残碑“水落石出”之前

这篇“西亭记”只存在于《颜鲁公文集》

它的再次面世

不仅对书法研习具有重要意义

还让大家尽可能多地了解

这篇记文最初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碑刻记文复原示意图。收录在《颜鲁公文集》中的《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与刻石的文字略有异同(图中红字标出)。

时任乌程县令的李清任职期满前

(乌程,今浙江湖州境内)

向刺史颜真卿提出修缮之请

颜真卿亲自撰文

文章虽叫“亭记”,实际上是“记人”

他回顾了西亭在南朝时兴建

以及下属李清修缮此亭的缘由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清的表彰之意

有两句可以说是集中反映了

颜真卿对李清评价:

“忠肃明懿,以将其身”

“清简仁惠,以成其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这块残碑上还留下了

颜真卿一笔一画的“签名”

一字一句,真卿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见真迹!

颜真卿书法中的雄伟气象

颜真卿最有名的书法作品是《祭侄文稿》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第一是《兰亭集序》)

追叙了安史之乱中颜杲卿(颜真卿堂兄)父子

挺身而出,坚决抵抗

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五十岁时沉痛写下《祭侄文稿》

悲痛复杂的心境流露于字里行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真卿《祭侄文稿》。

全卷文字以颜真卿浑厚的楷书为基础

楷、行、草各体互见

墨色的浓枯变化和文字的删改涂抹

可见其书写时情绪起伏转折的心路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六十九岁

湖州时期的颜真卿写下这篇“西亭记”

他的书风也到达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氏家庙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现存最晚作品

是时颜真卿书艺已臻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之境

他的字笔力浑厚强劲,结构方正沉着

整体大气磅礴,多力筋骨

在这篇碑刻中尽显

颜真卿是唐代的代表人物

与柳公权合称“颜筋柳骨”

其影响历经千年,至今不衰

来源丨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