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7月28日,自崆峒山到达宝鸡,在火车站附近安顿好住处后,已至中午12时,决定先去爬天台山。乘公交车时,司机师傅告诉我,中途需转一次车,然后到中华石鼓园下车即可。
中华石鼓园,莫非是那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石鼓”?我心中为之一震。等到转车后再看路边的公交站牌,确实有“中华石鼓园”一站。
好,正好去看看,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公交车已到站,便迫不及待地下车,沿路标所指,自公路的右侧上行,过一立交桥进入左侧,再往前行,在一不高的山坡上,立一石碑,上书“石鼓山”三字。边上有一看似寺庙的小院,门楼上也书为“石鼓山”,墙角处上立有“中华石鼓发现地,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可惜,小院门已上锁。从门缝里看进去,太简陋了,不像是放石鼓的地方。
石鼓山与石鼓寺,中华石鼓发祥地。
带着些许的失望,离开了这一重要的地标。转而右行,过一新建的单位大门,右侧为“石鼓寺”,现代建筑,规模宏大。再回头往左,是一大型广场,尽头是一高数十米的五层阁楼,上书“石鼓阁”,或许那10只石鼓就在里面?
可惜路边一简易房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因阁内在正在装修,无法进入。要看的话,可到前面半山腰的“青铜器博物馆”去看看,那也是全国最大的。
考虑到这次外出主要是以爬山为主,计划上没有安排,故向是表示感谢后即离开了。
石鼓阁
这是一次不期而遇的相遇。与其说是是为那10只石鼓,不如说是那10只石鼓的发现地。虽没有看到心目中的实物,但到了它的发祥地,既看到了比较接近真实的原始标记,又看到了经过包装的高大上的场馆。
至于我想见到的那10只石鼓,只是因为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它既不在原发祥地,也没在新建的“石鼓阁”,而是作为镇国之宝,早已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了。
新建的石鼓寺
石鼓山,海拔只有600余米,因曾出土过春秋时期的文物“石鼓”而名。
唐贞观年(约公元627年)间,一位牧羊老人在这座山上,发现了10面石鼓,开始人们并不认识上面的文字,只当作天赐神物而顶礼膜拜,后经文人墨客的传播,引起地方直至朝廷的关注,被鉴定为春秋时期的文物,从而名声大噪。因石鼓上面都有文字,又被称为石鼓文。
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石鼓历尽沧桑,在改朝换代中几度劫波,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结束了颠沛流离,作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发现地宝鸡石鼓山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石鼓阁”,展示了10面石鼓的仿品。
10面石鼓,花岗岩材质,高2尺,直径1尺多,形状略有不同,但每个都有1吨多重。每个上面都刻有文字,被称为石鼓文(大篆),为我国唯一流传至今的传国神器。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的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成为篆书之祖,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可谓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石鼓、石鼓文的发现,真是石破天惊,其文物价值怎么评价都不为过。那我是怎么知道的呢?
因为我是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曾一度收藏过300多本中国书法名帖,其中就有一套《吴昌硕临石鼓文》,分上、下两册,从字数上看,大概是10尊石鼓上的文字都临了一遍。从此,我知道了中华石鼓和石鼓文。
后来,我又淘到过一部《中国书法史》史,通读了一遍,大致了解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甲骨文、钟鼎文、篆、隶、楷……。而其中的篆分大篆、小篆,石鼓文就是大篆之祖,由此启上启下,依次演化下来的。石鼓文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书法演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和阶段。
同时,我还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门金石学,是专门研究刻在金属和石头上的文字、文献的,而石鼓文就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刻在石头的文字。
以上说了这么多,归结一下,这石鼓和石鼓文和我们有关系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上面说了,石鼓是最早承载汉字的载体之一,石鼓文是汉字演化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汉字又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字。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才能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遨游于汉文化的海洋之中。
2016.7.28游览
2024.6.24整理于法国普罗旺斯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李勋修/张星华/吴军《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