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锦

上期我们讲到,古代执行死刑时,除了罪大恶极需要立刻执行死刑的犯人之外,其他多在秋后执行。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天时”,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某些有冤情的犯人以申诉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给在秋后忙完农活的民众们一个“宣传”帝国法律的机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为什么古代在执行死刑犯时要等到午时三刻再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百无禁忌,驱除妖魔

在封建时代,芸芸众生普遍是“有神论”的信奉者。一般的民众都认为被判死刑的犯人在被处决后会变成一些“不干净”的妖魔鬼怪,然后出来祸害人间。

而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段,相当于现代的十二点半左右,正是一天之中阳光最好的正午时分。据某些方士术士所言,妖魔鬼怪普遍都害怕见到阳光,因为阳光代表了阳气和正气,这些“不干净”的妖魔鬼怪见到阳光就像耗子见了猫。同时午时三刻的阳气也能够冲淡阴气,所以选择午时三刻执行死刑,能够防止这些妖魔鬼怪祸乱人间,也能够让行刑的刽子手更有胆量去执行命令。

再者,在刑场监斩的官员们也希望自身一切顺利、百无禁忌。正午头这个时间段阳气最盛,所有诡异邪怪之事都将被压制,这也是封建时代对监斩官员们的一种“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照顾犯人,减轻痛苦

等待被执行的犯人们被关在监狱里,而古代的监狱是封闭的,里面阴暗潮湿密不透风,犯人在里面基本见不到阳光,而且古代的监狱也不会人道主义的定时让犯人出来放风,往往犯人还需要背着沉重的枷锁,精神和身体上倍受折磨。

行刑前,犯人会吃最后一顿“断头饭”,这顿饭往往会比较丰盛。正常的生活中,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午吃完午饭饱腹之后,再美美地晒个太阳,便很容易入睡。同样的,犯人们吃饱后,立刻被从监狱里带到刑场,常年不见阳光的他们突然来到晌午头的环境里,饱腹感加上被阳光晒过的暖和感,顿时让犯人产生很大的困意,昏昏欲睡的感觉自然给即将被砍头的犯人带来一种减少痛苦的舒适感,这也算是比较“人道主义”的一面了。

当然,一旦误了时辰,过了午时三刻,那么今天就不能再行刑了,需要再等到明天的这个时辰再执行刑罚。

总的来说,古代执行死刑一方面要遵守“天地之道”,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来执行;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既要对被受刑罚的犯人们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也要在最大限度内用最小的成本实现对“皇权威慑力”的宣传,让普通的民众遵守法律、敬畏法律,以此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历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