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毛主席在会见了亚非拉几个国家的代表后,曾让外交官熊向晖写过一篇通讯稿,后来发在了人民日报头版的位置。

但在这篇稿件的写稿过程中,熊向晖却因为一句用语不当,挨了主席的批评,二人产生了一番争论。

这篇稿件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熊向晖到底为何挨批?后来事情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向晖其人

主席虽然批评了熊向晖,但他的个人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主席还曾表扬过他,说他“一人可顶几个师”。

他有着我党情报工作“后三杰”之首的称号,在战争年代是那种能够左右棋局的重要人物,多次在国民党内部向我党输送出了重要情报。

在建国之后,他还完成了从外交官到企业家的转变,在多个领域都表现得游刃有余,体现了他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过硬的个人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向晖原名熊汇荃,虽然一开始是得到了胡宗南等国民党高层的赏识,但很早就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入党时才18岁。

他是官宦子弟,在清华大学学习过,接触进步思想较早,很早就是学生抗日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骨干成员,在学习了解了共产主义后,便完成了从富家子弟到进步青年的重要人生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之所以会从熊汇荃改名为熊向晖,也是为了执行当时党组织交给他的秘密任务,做一名国民党内部的间谍。

他会成为胡宗南的秘书,就是党组织一手策划的。这个任务,熊向晖完成得很好,间谍工作一做就是12年之久。

熊向晖这个名字还是党组织根据当时隐秘战线工作的环境,特别给他取的,意为“面对着黑暗,怀揣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