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跨越欧亚大陆的长途旅行后,德国副总理罗伯特·哈贝克先生抵达北京,却意外遭遇了不友好的接待。这一事件在外交史上颇为罕见,甚至在中国的外交传统中也是前所未闻。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伯特·哈贝克先生于2023年6月21日率领代表团对中国进行访问。然而,访问时机恰逢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达38.1%的临时性反补贴关税决议通过之际。该措施预计将于7月4日生效,这无疑加剧了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已对来自欧洲的白兰地酒和猪肉展开反倾销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工业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密切。2023年,中德贸易额达到2540亿欧元,德国对中国的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显示出德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在当前形势下,欧盟对中国汽车加征的反补贴关税可能会严重影响德国经济,尤其是在德国工业生产和生活成本因俄乌冲突而上升的背景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贝克先生此次访问的目的,被广泛认为是德国试图向中国解释欧盟的反补贴行动,并寻求在可能的贸易报复中对德国企业给予特别考虑。然而,哈贝克先生在公开场合的一些言论,可能并未有助于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贝克先生曾表示,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所谓"不正当倾销"损害了欧洲的利益,并认为欧盟的关税措施旨在创造公平的贸易环境。然而,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其汽车企业并未获得任何形式的补贴,而是依靠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哈贝克先生还就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中国应该与欧洲国家站在一起,反对俄罗斯的行动。这种立场可能被视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并不适宜在寻求外交解决方案时提出。
尽管哈贝克先生在德国绿党中以亲商著称,但在此次访问中,他的一些言论和态度可能并未体现出对中德关系的尊重和理解。中国商务部长在会见哈贝克先生时明确表示,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自身利益,这表明中国不会在贸易问题上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