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京津冀三地之间贯穿的绿色绸带——北运河,即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这十年间,生态治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迎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重要节点,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和北京广播电视台于6月21日至22日共同主办“申遗十年看运河”大型融媒活动,邀请大运河沿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省市“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广电媒体齐聚北京城市副中心。活动现场发布“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媒体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大文旅热点”成果。6月22日10:00-20:00八省市“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广电媒体联袂开展长达十小时网络视频接力直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申遗十年看运河”大型融媒活动启动式现场。

6月22日上午,“申遗十年看运河”大型融媒活动在通州区北京国际财富中心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广播电视台以及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台代表共同见证并点亮了大运河图景,标志着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盛事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凌明致辞。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凌明表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是唯一一家全程参与了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并开展了大量运河遗产保护利用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国家级文物科研单位。凌明肯定通州区委区政府在运河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成效,尤其是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和遗址保护展示、大运河张家湾遗址保护及环境整治、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开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有效丰富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内涵,有效促进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则表达了对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坚定决心,并期待通过此次活动通州区能进一步助力大运河文化的繁荣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媒体聚焦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大文旅热点”发布。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李秀磊发布“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媒体聚焦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大文旅热点”的系列成果。包括: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大运河音乐节品牌塑造、“运河有戏”焕新城市副中心文化烟火气、“通通来运动”城市副中心体育品牌创立、大运河京冀段通航、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特色小镇绽放文艺范儿和科技范儿。这一系列亮点纷呈的文旅热点项目,不仅彰显了通州区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显著成就,更凸显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文化旅游新高地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欣的主题演讲《去远方,去东方,去壮行——大运河沿线的文明互鉴新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梓夫的主题演讲《我家住在运河边》。

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委员、副秘书长、《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世界遗产》周刊主编齐欣,大运河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漕运三部曲》作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创作室主任王梓夫,分别就《去远方,去东方,去壮行——大运河沿线的文明互鉴新机遇》与《我家住在运河边》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且富有见地的分享。齐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视角,为大运河的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王梓夫则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为人们揭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大运河之间的深厚渊源和独特魅力。王梓夫说:“我写《漕运三部曲》是为了再现大运河的历史,而在写作过程中,我又是大运河改天换地的见证者,我相信,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在回望历史星空的时候,今天的我们,我们的奇迹会是最辉煌、最壮丽的那几颗超新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歌曲《大通州有三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省市台记者话筒接力”现场。

启动仪式后,10:00-20:00,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发起成立的“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广电媒体共同联手,推出十小时大型网络接力直播活动——“我家住在运河边(第二季)申遗十年看运河”。这场活动采用“直播间访谈+记者实地探寻+纪实性专题片”形式,展现沿线城市在重大成就、重大项目,以及重大文旅热点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北京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矩阵、首都之窗、北京日报京直播、央视网、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新媒体矩阵等媒体同步直播。

“通州区地处大运河北首,在漕运时代,是久负盛名的水陆都会,驰名中外的皇家码头。在大运河流过的岁月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十年来,我们着力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三篇文章,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接下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的举办为契机和起点,深入开展新闻报道、文化活动、网络传播等三十余项活动,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热爱大运河,同时我们将坚持薪火相传、持续发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活力之河、生态之河、民生之河和幸福之河。”北京市通州区宣传部副部长、区政府新闻办主任刘炜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悉,活动举办期间,主办方组织“申遗十年看运河北首”集体采访活动,邀请“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的广电媒体记者,一同探访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京三大文化设施,张家湾镇通运桥和博物馆、宋庄艺术小镇、北京城市副中心数字视听产业园区,运河沿线广电媒体记者多角度记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蓬勃发展和无限魅力。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