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在阳间耻为万民所睥睨,便渴望用活人陪葬堕入黄泉,以维护所谓的尊严。这种野蛮的死亡方式不啻是对生命的一种凌辱和亵渎。被殉葬的活人在墓穴中究竟能存活多久?他们是如何度过那漫长而绝望的时光?这些无辜者经历了怎样的惨况?答案让人触目惊心,人不禁要追问:我们的文明进程为何要走过如此黑暗的一段?生命的权利与尊严又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殉葬之风的萌芽与蔓延

殉葬之风在华夏大地渐次扎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谓一路艰辛。其肇始于商朝时期,当时奴隶主视奴隶为私有财产,主人一旦去世,便将忠心耿耿的奴仆活埋于陪葬坑中,以供冥托。这一恐怖的陋习在夏商时期一经开创,便逐渐在中原各国蔚然成风。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国力渐衰,不少国家开始禁止殉葬,有识之士亦呼吁杜绝如此野蛮的做法。楚国境内就曾有一起民众拦阻官兵抓捕民女殉葬的惨剧,双方在一场小村落里你死我活,最终以民众自毁谷仓、焚烧房舍的极端方式逼退官兵,才勉强化解这场血腥危机。

秦统一六国后,凭借雄厚国力,始皇帝下旨运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从而暂时遏制了殉葬之风的蔓延。但好景不长,西汉中后期,一些小国野心勃勃的国君却重拾这一野蛮陋习,挟持民众殉葬以彰显自身权威。有一支春秋小国遗民万里流亡到中原来,他们的国君一病重便召集了附近村镇的大量农家少女活埋殉葬,惨状触目惊心。那些被挑选的少女被从父母身边生拽硬拉,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拼命反抗,有的昏厥过去,最后尽被活活埋入陵墓之中。

五代十国时期,中华大地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入侵,他们将自己的殉葬风俗亦带了进来,再一次引发了中原大地殉葬风气的狂潮。辽、西夏、北宋初年均有大量活人殉葬事件发生,尤以辽国最为疯狂,辽主为权威地位竟要求百姓万人空巷,等待他的驾崩。有当地官员眼见民众无辜丧生,不过是为满足主子的一己之私欲,忍无可忍,遂上书极力反对,最后被革职贬谪,终生蒙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活人殉葬的沦丧与悲惨

活人殉葬在古代并非罕见,其残酷程度令人发指。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爱女夭逝,盛怒之下,阖闾竟下令活埋数百无辜百姓以陪葬。当时,那些被困于陵墓中的民众哀嚎四天不绝,声音渐渐微弱最终归于沉寂,生命也就此陨落黄泉。

一名侥幸逃脱的婢女哭诉道,公主平日对她们确是不苟且,没料到却株连了这许多无辜性命。她看着那些同伴被生生掩埋,心中万分痛惜,却又无计可施,只能带着无尽哀恸亲眼见证着同路人的惨死黯然。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殉葬风俗亦在中原蔓延开来。这个时候,活人殉葬之风更是肆虐狂吠,许多部族首领为彰显权力地位,竟纷纷活埋大量人口。那些可怜的生灵被毫无预兆地驱赶至墓室,最后陷入绝境,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一名当时的见证者写道:"他们眼中的惊恐与不甘,无不诉说着生的渴望与对死亡的恐惧。更有几人拼命反抗,试图逃出生天,终被手持兵刃的亲信镇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方辽国的活人殉葬习俗更是持续了几百年之久。金人灭辽后,这个野蛮的习俗并未就此绝迹,反被蒙古人沿袭了下来。元朝初年,许多无辜汉人也沦为蒙古贵族陪葬牺牲品。有记录称,当时少数殉葬者孤注一掷企图反抗,却无人敢于出手相救,最终亦难逃一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心狠手辣,下令大量妃嫔陪葬以彰显尊严。消息一传开,整个后宫里响起阵阵哀嚎,那些未及及门的年轻女子个个面色惨白、抱头痛哭,有的更是跪地哀求以祈生路。但这一切都于事无补,她们最终被生生活埋,就连一些十几岁的貌美少女也难逃此劫。她们本该风华正茂,却遭受了这突如其来的悲惨命运,亲人们只能望墓痛哭,却不敢有丝毫怨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墓室中的顽疾与绝望

活人被掩埋于陵墓之内,注定将遭受非人的痛苦折磨。墓穴之中缺乏足够的空气,被困者很快就会面临窒息的命运。唐朝张说有诗云:"地宫之中无纤毫,遗民受尽沧桑苦。呼吸渐微气销尽,噫嘘声声亲切无。"诗人笔下,那些遗民在地宫中渐渐窒息的惨状,令人同声冤慨。

若是幸免于难,将面临更加残酷的死亡方式——无水无食,只能相互啖食同伴腥臊残肉度日。北宋学者高承颇有心得,他形容墓穴中的惨状:"先是啖食牡马,继而食其群僮。又半月余,便已尽啖死人之体。"更有甚者,为了避免同伴争夺珍馐,竟做下诸如啖食妇孺、先噬美味者血肉等骇人行径。足见在陵墓中那般孤注一掷的无助境遇,令人不禁触目惊心。

不过,通过后世考古发掘,我们亦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在汉代皇陵中常见殉葬者遗骸四肢扭曲变形、手足被缚绑的情形,这无疑是他们在陵内挣扎求生时留下的痕迹。据考古专家考证,还发现不少陵主人的遗骨残缺不全,其原因很可能是被饥渴逼迫的殉葬者相互啖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一些考古记录亦显示出陵主占尽了墓中优势资源的情况。他们占据着优越的空间位置,周围还堆积着大量生前财物,足见殉葬者何其悲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得到保障。一名学者评价道:"活人陪葬,不过是为了取悦帝王而已,他们宁可禁锢众生,也要维护所谓的尊严。"

总的来说,被困陵墓毫无生机可言,墓中惨状触目惊心。那些可怜的殉葬者在绝境中挣扎求生,最终却难逃窒息或饿殍的命运,即便侥幸活下来,亦将遭受人格尊严的践踏与摧残,命运可叹可悲。一名当代文人写道:"想窥其中之情景,人彷佛亦躯萎神怯矣。"足见活人殉葬之惨状,令人怵目惊心,实在触目伤悲。

四、贵族野心与人命的殉葬浩劫

殉葬这一野蛮行径在中国曾一度肆虐狂吠,祸根所在正是那些妄图凌驾于众生之上、野心勃勃的权贵人物。他们为了维护所谓的尊严地位,不惜大开杀戒,导致无数民众命陨黄泉。

北宋年间,陕西等地区曾有一股北方殉葬风俗在民间蔓延开来。当时不少外族入主中原,他们生前好大喜功,一旦驾崩便要求数千军民陪葬以彰显权威。显然,他们完全将人命视作了可随意支配的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辽代,殉葬之风愈演愈烈,辽国上下几乎沦为了一片殉葬狂潮。据说当年辽献帝崩御后,有二千余人被活活掩埋,其惨状触目惊心。有目击者如是记录:"俯仰皆是鲜活之人,闻者无不掩鼻。"其中不乏年老体衰的老人,更有仅6岁孩童被牵连其中。在场的大臣们无不为陛下追求权力虚荣而深深叹息。

元代时期,蒙古贵族为炫耀权力地位,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活人殉葬活动。他们为了博取臣民崇敬,往往只身一人入主某一小国后,便会下令当地汉人大量陪葬,死者无数。甚至于蒙古内部也存在较小规模的殉葬活动。

明朝初年,朱元璋临终前更是要求数百名妃嫔陪葬以彰显威严。当时朱元璋身旁谋臣均极力反对,但他并未作罢,坚持贯彻了这一决定。最终,大批青年女子被带到陵墓附近集中营驻扎,各式刑具整装待发,惨不忍睹。而之后被带入墓室的少女们个个面无血色,只能哀号痛哭,直至万般哀求无果,被生生掩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殉葬之风盛行期间,野心勃勃的权贵随意挥霍着他人鲜活的生命。他们囚禁着百姓,不惜付出再大代价都要维系自己虚幻的权威,这与文明何其相违?有明朝官员质疑朱元璋:"陛下誓言要为民造福,如今何以反其道而行之?"但这等争辩在权力面前终归无力回天。

五、殉葬之风的反思与终结

殉葬这一野蛮行径曾在中华大地上延绵数百年之久,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被唾弃和摒弃。唐代就有不少有识之士对这一残暴习俗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抨击。诗人白居易写有"陪葬生人,何冤加冤"的诗句,对那些无辜生命的牺牲深表痛惜。宰相吕蒙更是上疏朝廷禁止活人殉葬,奠定了皇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地位。

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殉葬陋习仍难根绝。辽国曾将活人殉葬作为一种固有传统活动,甚至要求百姓万人空巷以等候君主驾崩时殉葬。在这种极端野蛮的做法面前,一些有识之士亦勇敢呐喊,如当朝大臣杨义提出"生者当生,死者当死,不应生死相扰"的理念,矛头直指陵园之中的滔天罪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的蒙古族也将殉葬习俗带入中原,但随着汉人文化的冲击,逐渐有力量站出来批评异族人的野蛮做法。如书生陆九渊就曾致书上疏,提出不少有力论据,要求摒弃人伦夷狄的旧习,推崇人道至理,获得当朝皇帝的高度赞赏。

到了明朝,在人文思潮的推动下,杜绝殉葬之风终于成为一种主流舆论。首批呼吁者多为书香门第的文人墨客,如茅坦之便有"贫者莫云生不足贵;富者恐其死过馀"的论断,直斥活人殉葬的荒唐和反人性。

最终,殉葬之风在明朝中期戛然而止,原因正是由于多方力量的持续叩问。有臣工出面进谏,有文人墨客发出疾呼,有民间舆论在窃窃私语,终于让权力者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陋习。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不得不颁下"死者死路,生者生路"的诏书,从源头上杜绝了殉葬行为。

总的来说,虽然殉葬陋习在中国延绵已久,但人性至理终将战胜一切野蛮行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身、引以为鉴,未来才能真正走向文明之路。或许每个时代都存在着一些扭曲的陋习,只要有智者出面唤醒群众,就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殉葬之风的终结只是一个缩影,人性的胜利才是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