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原《深圳晚报》体育记者,多次现场报道世界杯等大赛,球评人。

信息的传播形式决定了记忆的存储状态,经验告诉我,一届足球大赛经过时间冲刷,能留存的记忆非常有限,尤其互联网的失控发展,会让大脑被动发出“压缩”继而“清空”的指令。于是经历当下的时候,会下意识做出判断,哪些球事儿如过眼烟云,哪些球事儿可以留存入史。

小组赛快要踢完,略显尴尬的是,这届欧洲杯无论在竞技审美层面还是戏剧冲突层面,都没有出圈能力。深夜扎堆的0比0,没有一场大球的C组,一起“苟”进淘汰赛的英法,逐步消磨我们的激情。足球植入芯片开始有了“心电图”,但观众想要跟着心跳,好像越来越难。算法入侵一切,足球也不能幸免,代价是球员特点开始趋同,一个国家过往特有的足球风格开始模糊,竞技内容同质化严重。

戏不够,又不想冷场,很多东西就需要脑补了。于是戏谑、解构成为阅读欧洲杯的重要方式。梳理一下,开赛以来有持续发酵能力的话题好像有三件:吐槽卢卡库,吐槽英格兰“太子”,尬吹C罗助攻。

卢卡库的喜感从世界杯延续到欧洲杯,从屡失良机到屡遭VAR裁决,Why Always Me的发问 ,意味着他的人设一直在被强化。偏门走到极致,就不再是花絮了——米哈单场任意球帽子戏法惊天动地,帕勒莫单场点球不进帽子戏法,同样名垂青史。

中国球迷似乎特别迷恋内斗,所以总有创作者输出类似的剧情。当年“荷兰三棍侠”写得扣人心弦,细节之丰富,仿佛作者每场比赛都能置身于荷兰队更衣室。这一回新的剧目是英格兰队“九子夺嫡”,福登、萨卡、贝林厄姆,这些年轻、高身价、所在俱乐部背景深厚的才俊,摇身一变成了“太子”候选人。离开王府进宫,“太子”们各怀心事,表现跟之前判若两人,他们互相保持距离不随意放电,但在“孤立凯恩”的大方向上高度默契。可怜那个曾经享受无限开火权的大英帝星,这一次在禁区望眼欲穿苦苦要球。前朝遗老们对这支队伍恶评如潮,索斯盖特就一句台词拿捏:拿了小组第一,还要什么自行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罗与队友赛后谢场 图据IC photo

欧洲杯在眼球效益上对C罗的依赖,一定大于葡萄牙队在技战术上对C罗的依赖。各种小作文让“C罗助攻”在意义层面的溢价,几乎快要背离常识。葡萄牙国内甚至把这个案例列入青少年足球教材,以宣教足球的团队意识。可是当你把C罗喂饼B费的视频反复回看,事实再简单不过:在那样的角度和时机,C罗选择射,进球的概率低于50%;而选择传,进球的概率大于90%。所以C罗只是做了一个正确合理的选择,换“独狼”罗马里奥来,他大概率也会传。足球比赛由每一个偶然的瞬间组成,球员起心动念往往出自本能,切不要乱加内心戏。同样是那场比赛,坎塞洛那脚不着四六的直塞让C罗大为光火,可就在两人互相抱怨的时候,对手神奇把这次离谱的传球,变成了更离谱的乌龙。谁知道C罗抱着坎塞洛庆祝的时候,内心作何感想?对于无限制拔高“C罗助攻”的现象,虎扑的一个热帖做了定性:让你的偶像处于不利境地的,除了黑粉,还有那些尬吹他的人。

当段子和演义成为日常,那些来源足球又超越足球的厚重叙事,那些该记入足球正史的事件,就显得格外珍贵。比如埃里克森的重生,比如莫德里奇的谢幕。

我看过一些极限挑战者的访谈,他们很多有过濒死体验,从濒死到重新上路,需要的心理建设和家人支持,非亲历者不能体会。埃里克森加入了那些极限挑战者的行列,他的叙述很平静,反而不去拔高那个进球的意义,可他无疑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香克利爵士“足球高于生死”的名言。而说到生死,另一个埃里克森——瑞典名帅,在生命倒计时,逐一完成足球遗愿清单,那份豁达和乐观,也让人心生敬意。

童年经历战火,在足球江湖戎马一生的莫德里奇,大赛谢幕之际对足球的感悟,居然连用了三个“残酷”。虽然是个悲剧,但这一次足球在莫德里奇身上用的笔墨,配得上他的分量,情形类似齐达内在2006年世界杯的谢幕演出。这位不倦奔跑的中场大师,先是经历了罚丢点球的沉重打击,继而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救赎——注意,他完成进球的地方是小禁区,用了极限扭转身体的倒地扫射,以此定格一个欧洲杯最年长进球者,为了国家all in自己的状态。在长达8分钟的补时,转播镜头频繁切向被换下场神情紧张的莫德里奇,最后意大利人的读秒绝平,对这位中场大师的大赛生涯,做出终场绝杀——“残酷”由此而来。

我并不反感戏谑和解构,但是碎片化的阅读、记忆,以及由此而来的演义,足以让史学家担心正史的流传,任何领域都一样。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