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朱祁镇作为大明王朝的皇帝,理应受人尊崇,可他却招人非议。据说英宗在被俘期间,受到了极为优渥的待遇,但这一切都是他用无耻的行径换来的。究竟英宗在俘虏中经历了什么?他又做了什么无耻的勾当,才能获得如此殊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宗被俘经过:命运的无情捉弄

大明万历二十九年,朱祁镇御驾亲征讨伐瓦剌,谁知遭遇土木堡之变,骤然落入瓦剌人之手。彼时英宗年方二十六岁,正当盛年,却命运多舛,竟遭此横祸。

当时朱祁镇统帅大军压境瓦剌,气焰嚣张,殊不知瓦剌可非池中物。瓦剌部曾多次出击,给明军造成重创,但未能彻底摧垮明军威胁。及至土木堡一役,瓦剌人乘虚而入,奇袭成功。

那日黎明时分,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雾气。瓦剌骑兵如狼似虎,气势汹汹直扑明军营地,吓得明军大乱。朱祁镇手下大员王振统领禁卫军力争固守,却不敌瓦剌铁骑凶猛,终为敌人所活捉。

曙色初现,战况已呈明朝颓势。瓦剌人冲破最后一道防线,瞬间将朱祁镇团团围住。眼见形势已去,侍从们争先恐后投降求饶,惟朱祁镇临危不乱,宁可被俘也矢志不渝。就这样,英宗和亲军数百人尽数被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营后,瓦剌首领又亲自前来,面见囚徒英宗。只见朱祁镇战袍已然污浊斑驳,面色铁青,双目圆睁怡然自若。瓦剌见状大为诧异,不禁心生敬佩,于是下令款待有加。从此,英宗便过上了俘虏生涯,命运也就此扭转。

瓦剌人对英宗的优厚供养细节

被瓦剌人俘虏后,英宗受到了极为优渥的待遇,实在令人始料不及。在瓦剌人的严密看守下,朱祁镇与亲随们一同被安置于一营帐之中。尽管身陷囹圄,但英宗仍旧被当作国家元首般款款相待。

每日起居,均由专人侍候打理梳洗,更衣裳亦十分华丽考究。据记载,英宗生日那天,瓦剌便送了一件"黄蟒龙貂鼠皮袄"作为贵重礼物。这种皮袄非同凡响,上佩饰有威武雄壮的黄蟒龙纹,内衬则用上乘的貂鼠皮毛,可御严寒酷暑。如此珍贵的礼服,只有帝王才配佩戴。

膳食方面,瓦剌亦是殷勤备办。每隔二日便杀一只肥美的羊,每七日则杀牛一头,为英宗饷膳。每逢五七十日,更会摆设筵宴,直供英宗大快朵颐。此外,还有取之不尽的牛奶羊奶可以畅饮。足见瓦剌人对英宗的敬重有加。

除了衣食住行得到悉心照料,英宗生日那天,瓦剌人更是破例特设"杀马筵席"以示庆贺。甚至还一度有意将自己的亲妹妹许配给英宗为妻。不过出于某些考量,英宗最终还是婉拒了这一建议。

即便如此,瓦剌人仍旧对英宗毕恭毕敬。只因英宗乃大明王朝的天子,身份尊贵非同小可。瓦剌人虽为游牧民族,却并非完全不识大体。对付俘虏,他们也是讲究分寸、循规蹈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太后等爱卿情妇的重金赎买无果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京师后,朝野震惊,上下为之黯然。孙太后与钱皇后得知噩耗后,更是悲痛万分,当即着手筹措重金,务必赎回英宗平安。

孙太后作为英宗生母,自是掏心掏肺想将儿子赎回。当时她已手持大量私产,一应费用自不在话下。钱皇后亦不甘落后,当即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私房钱财,以求援救恩夫。

除了亲属,权臣贵戚们纷纷仆散家资,为英宗捐赎。当朝两大重臣杨溥、杨士奇前前后后共献出巨款数十万两。另一大员孙承宗亦供献全部家产以购买自身安危。由此可见,当时上下为救英宗一片踊跃,皆心怀大义。

筹措好重金后,孙太后便遣派使臣前往瓦剌营寨,试图以金银换取英宗自由。然而可惜使者一去不返音信全无,赎款亦就此付之东流。瓦剌人前前后后收下了巨额财物,却迟迟不愿释放英宗。

事情经过一拖再拖,时间长达数月。孙太后等人的耐心已是濒临透支。他们不得不换上威逼利诱的做法,多次向瓦剌人施压,只要金额加码,定当放英宗归来。

但瓦剌人仍是佯装未闻,置若罔闻。他们清楚英宗这个重要俘虏的价值,要是轻易放走怕是无缘问鼎大业。因此他们对于收受重金虽喜,却也不愿轻易付出实际代价。

无耻叛国,助瓦剌攻城:罪不致改

尽管英宗在俘虏期间过着优渥生活,但为了活命他也做出了令人发指的勾当。瓦剌人看准了英宗在明朝的身份地位,居然逼他出卖国家利益,为瓦剌人效力。

事情缘于瓦剌人欲趁热打铁,直扑明朝重镇大同城。可是大同城防固若金汤,倭无可攻。于是瓦剌人想出一计,竟要挟英宗为他们效命,否则就杀头示众。

被迫无奈,英宗只得违心同意瓦剌的要求。事不宜迟,瓦剌人当即押解英宗亲临大同城下,命他向守城将士召门纳降。事先瓦剌人已安排好会师时间地点,一旦明军打开城门,他们的大军就会乘虚直捣黄龙。

就这样,一向威武雄壮的皇帝竟然摇身一变,成了瓦剌人的马前卒。来到城下后,他先派心腹侍从袁彬到南门喊话。袁彬高声宣读诏书,命城中官兵开城投降。但守将杨洪坚守不渎,置若罔闻。

见南门不能打开,英宗又遣人到西城角舍喊话,可守城士兵们听后更加斥之不理,甚至还放了几枪相警。英宗无计可施,只得亲自上阵,向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大同守将郭登求情:"朕与登有姻亲,何负朕若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番话语尽显无奈和羞愧。但郭登作为一方守将,守土有责在身,岂能因朝廷不明而揭竿而起?他斩钉截铁地回应:"臣奉朝廷命守城,不敢擅启闭。"国法大于亲情,郭登的决心坚如磐石。

归京后仍固步自封,酿下大祸:无可救药

英宗被俘之后数月,瓦剌人见攻打大同城不下,终于被迫放了他一马。朱祁镇乘机回到京师,大明这才喘过一口气。可是就在人们期盼英宗能重新振作,扭转乾坤时,他却依旧我行我素,最终酿下了亡国的大错。

归京后,英宗先是迎娶了新后许氏,又继位册封几位新的亲王。表面上看他作为一国之主,维持着正常的朝政运作。但实际上,他对朝堂大事仍是置之不理,沉浸在无为逸乐之中难以自拔。

比如说东宫的继承人之位,英宗起初定点了绍武世子朱翔凤,但后来又将其废黜,临时加冕了年仅三岁的胤祀世子朱由校为储君。朝野上下皆不明其意,只能听命行事,怨声载道。

再者,在英宗被俘期间,有不少文武大臣因继位大位虎视眈眈,相互勾心斗角较劲。英宗回归后本当坐镇中军,裁汰党争,重整朝纲。但他却对此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疏于纪纲的维护,致使宫廷斗争愈演愈烈,几乎失控。

除此之外,明朝疆土在瓦剌人的进攻下岌岌可危。但英宗即便归来,也毫无雪耻图存的意识,只是独自在宫中醉生梦死。他不仅不主持御议军机,更是大肆纳妃嫔幸,奢侈无度。

最为致命的一着,便是英宗力主大规模裁汰军备,削弱武官,重用文吏。他全然不顾国难当头,一味推行所谓"文治武功"的错误主张。结果是使得明朝无力招架瓦剌的新一轮进攻,最终酿成家破人亡的大祸。

直到最后英宗仍是我行我素,固步自封。他对朝政的怠慢,对国家危亡的麻木,对私欲的纵容,使得大明帝国走上了不可挽回的覆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