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大岭镇黄花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在“一村一业、一屯一品”的基础上,引导致富能手、种植大户围绕果蔬大棚做好增收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起庭院经济,村党支部书记姚维昌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黄花村多年前就有农户种植大棚,但由于受当时交通和基础设施落后、种植技术欠缺、市场信息滞后等制约,始终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参差不齐,往往是村民投入很大,产出不高。这两年,村里以镇农业发展政策为指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导,随着本地蔬菜水果在市场上的行情越来越好,村民坚定了瞄准大棚果蔬种植发展庭院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从“屯屯通”到“棚棚通”。为发展庭院经济,这个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务实举措帮助种植户解决现实困难。姚维昌说,别的村修路强调的是“屯屯通”“户户通”,而我们村还要多一“通”——“棚棚通”。以前,蔬菜大棚不通路,村民耕作管护、出菜卖菜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菜难出棚”的问题,村委班子多次开会研究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集体经济加农户集资的办法筹集资金50余万元,专为大棚生产经营铺建了到棚砂石路。现在,砂石路实现了“棚棚通”,即使雨天运菜也不用发愁。他说,等村里条件再好些,一定要给每个大棚都通上水泥路,这样不仅可以便利农户日常耕作管护,也能为到村游客提供更好的采摘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亩棚抵十亩田,一年四季都生钱。”王世民是该村的西红柿种植大户,一句顺口溜,更是把当地发展大棚经济、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表达得淋漓尽致……与大田种植玉米相比,蔬菜大棚靠的是更多的技术投入和精耕细作。看着一颗颗如灯笼般的西红柿,王世民说,为了实现每年种植两茬西红柿并抢早上市,面对冬末早春低温问题,他采取温室育苗移栽技术,并采购安装了冬季取暖设备;为解决单层棚膜温度较低问题,他对大棚进行了三层覆膜改造,使其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调整透光度、调节棚内温度;根据草莓西红柿的生长特性,他在棚内地表铺盖了稻壳,以降湿控温,减少病害。目前,他家大棚的草莓西红柿正在上市销售,仅批发价就可达每公斤16元。按照现在的行情估计,今年草莓柿子收入将超过15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地取经,回村送宝。为解决大棚葡萄种植技术欠缺的难题,村里鼓励致富能手、种植大户积极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庭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示范带动故事在村里不胜枚举……种植能手崔晓辉是村里最早从事葡萄种植的专业经营户之一,更是村里大棚葡萄选育种植方面的行家里手。她经常利用农闲时节远赴大连、潍坊、哈尔滨等地学习技术,并始终热心为村里的葡萄种植户提供指导,答疑解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们看,我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很多咨询葡萄种植的消息,有问水肥管理的,有问温度控制的,反正我看到了有时间就回复。只要群里有专家老师作讲解,即使再忙,我也跟着学,不懂技术是真不行。”崔晓辉热情地介绍,去年葡萄收入50多万元,计划今年继续扩大栽种面积。正是看到了葡萄种植的好效益,在崔晓辉的带动下,许多大棚蔬菜种植户正在进行从蔬菜种植到葡萄种植的模式切换,他们采取兼做过渡的办法,在葡萄幼苗期兼种矮秧蔬菜,有效增加过渡期间的经济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黄花村也在进一步推进庭院经济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植新的庭院经济增长点,推广“庭院+采摘+网销”的模式,鼓励种植户开办小型采摘园,指导他们宣传推介本村果蔬产品,推广网销带货,吸引更多游客“进棚到院”,助力种植户增收致富,让大棚果蔬种植这份“辛苦钱”成为农户的“心里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