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邻里相处和睦……近日,记者走进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德星巷,视线所及之处都是一片温馨祥和的景象。

近年来,清远市佛冈县以石角镇德星巷为试点,针对无小区、无物业管理、开放式等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党建引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探索出围绕1个党建核心、构建2项制度、打造2支队伍、夯实3大元素的“1223”基层治理模式,激发基层治理新效能,成功在实现辖区内“除隐患、遏事故、保安全”。

“1”个党建核心,夯实社区治理“主心骨”

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多元融合”的治理模式,形成社会共治网络。德星巷以党建为引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成立居民理事会,由社区退休老党员朱永花担任理事长,强化党建在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了“党总支领导、理事会管理、居民共治”的治理格局。

有问题就找花姑、找理事会,已经成为德星巷居民的一致共识。截至目前,朱永花带领的花姑工作团队已接待居民10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300余件,让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构建2项制度,找准为民服务“着力点”

选举产生5名理事会成员,建立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居民公约等自治章程……德星巷一系列的举措,成功带动片区群众的共同参与,完成了住户从“单位人”到“居民”的角色转换。

完善理事会机构和工作制度为基层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行“楼栋长制”则进一步激发了德星巷治理的新活力。

德星巷通过实行“双楼栋长制”,每栋楼均选出专职和兼职楼栋长,负责本楼栋的各项事务,同时开展“红旗楼栋”评比活动,形成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激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德星巷还增设了梯长岗位,细化了分工,明确了职责,确保楼群之间的和谐融合,打通楼群融合的“最后一米”,推动德星巷的基层治理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打造2支队伍,建强社区治理“生力军”

做好社区治理,关键在社区人才。德星巷通过发掘“调解能人”“议事能人”和“服务能人”等社区能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书法兴趣班”“变废为宝生态绘画比赛”等各类社区活动在这些能人的组织下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效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理事会还与辖区机关单位合作,组织开展了多项社区服务和活动,提供实用的奖品,深受居民喜爱。

志愿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德星巷组建了一支20人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与“积分评比”相结合,志愿者分批轮岗进行治安巡逻,及时发现并处理社会治安隐患,守护辖区社会安全稳定。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这支志愿者队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

夯实3大元素,增添基层治理“催化剂”

在德星巷,“微网格”撬动“大治理”、“互动型”服务中心、文明实践“新阵地”3大元素,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强大的“催化剂”,实现了多方协同、联合共赢,共同构建了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区配备网格员,楼长兼任信息员,主动入户走访,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建立问题“快办快结直通车”机制,确保群众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同时,德星巷推进“增容扩体”改造,全面升级德星巷邻里中心,设立爱心驿站、理论宣讲室、群众接待区、幼儿活动区,确保每周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已开展50多场主题活动,服务群众达1200余人次。

此外,德星巷还通过“宣讲+图书角”方式,设立“红色图书角”,供居民阅读红色经典,并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走访群众200余人次,填写心愿卡130余张,收集合理愿望120个,并组织了20余次相关活动,切实解决了居民的文化娱乐和生活需求,充分利用文明实践“新阵地”服务“大民生”。

文丨记者 梁辉森 通讯员 洪义军 何文钦

图丨佛冈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