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北京报道

2024年旅游消费总体延续了2023年的火爆态势,各类旅游产品都非常受欢迎,各类旅游业态也在全线回暖。从“五一”小长假的旅游消费数据来看,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人均花费都超过了2019年的同期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5日,在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助力旅游强国战略,互联网平台大有可为”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依绍华指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旅游业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并且推动出现了一些新业态、新模式,为旅游消费拓展了新空间。

当下,人们的旅游消费正呈现很多新特征。

例如,跨城观演的新方式促进了“演出+旅游”的融合发展,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2023年以来,各大演唱会得到恢复,不仅是一线城市有演唱会,三四线城市以及很多县城也开始举办各种演唱会、音乐节,并且都非常火爆。同时演出的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演唱会、音乐节,话剧、戏曲、舞蹈等演出市场也恢复得较快,并且和旅游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返乡+旅游”也在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趋势。来自携程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首日的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02%,其中门票订单同比增长300%。“从这些数据能看出来,通过在旅游当中过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依绍华还举例说道,人们常说的“山河四省”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在春节假期首日的旅游订单同比增长都是在15倍到17倍之间。

另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围绕不同主题、不同地域空间,以旅游为载体创造了各类新业态、消费新场景。例如2023年山东淄博八大局菜市场的火爆出圈,2023年冬季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火爆全网,使哈尔滨的冬季旅游创下了历史的峰值。旅游和购物的结合也非常紧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各地步行街消费场景,成为城市新的热门打卡地。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各类示范步行街的客流量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一些城市把旅游节庆活动和现代元素进行结合,加上线上、线下融合,共同打造一种氛围型的消费产品,是现在旅游消费当中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依绍华说道。

但是,在旅游消费和旅游人气持续火爆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部门还是需要看到当前旅游业和旅游消费中存在一些弱项和不足。

依绍华举例说道,比如,旅游业的供给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的不足,一些城市的新型消费供给滞后,尤其网红城市火爆的过程当中,如何能够实现持续性,通过新业态进行补充,丰富它的内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旅游消费资源的集聚不足,网红城市或者热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没能充分展现;以及,细分市场的挖掘还有待提升,如何针对细分市场,更好地开发专门的旅游产品等等。

依绍华建议,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成为旅游消费当中一个新的增长点,要支持旅游景区的开发转型、创新。面对新的消费需求变化,要更好地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过程当中进行权衡,并开拓出新的旅游产品,这是未来需要探索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还应该支持互联网和旅游消费的结合,推动例如“旅游+养老”“旅游+医疗”“旅游+娱乐”等新业态的发展。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