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8日,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印尼出席亚非会议,途中秘密途经昆明。此时,国民党特务正策划暗杀行动,企图阻挠周总理出席会议,以破坏国际外交大局。

在紧张的氛围中,周恩来依然决定亲自前往云南大学,与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友人会面。这位友人正是他三十多年前的初恋女友张若名。尽管时间已过去许久,但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依然深厚而真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数十载的离别,周恩来与张若名终于重逢,两人心中涌起万千思绪。周恩来动情地说:“岁月匆匆,我们久违了。在此,我谨以小超的名义向你致以诚挚的问候。不知你是否愿意回归故土,共同为北京的建设贡献力量?”

多数人可能熟悉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浪漫情史,但对周恩来与张若名的关系知之甚少。

【周恩来坚持“独身主义”】

张若名,河北清苑温仁村封建大家庭出身,性格聪慧活泼、坚韧不屈。1910年,她赴天津求学,小学毕业后以卓越成绩考入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同校学子邓颖超结为知己,共同书写了青春篇章。

1919年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张若名当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会主席。同年6月27日,天津各界联合会指派张若名、刘清扬等人赴京,联名签署请愿书,坚决反对我国在《凡尔赛和约》上的屈辱签字。

经过青年学生和爱国志士的顽强抗争,徐世昌总统最终屈服,民众终获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中,张若名、刘清扬等杰出女性首次展现出她们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和伟大力量,成为新女性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27日,张若名等革命青年与周恩来、郭隆真一同前往北平,意图参与“八月反马良运动”,却不料遭反动政府逮捕。然而,民众之怨声载道,迫使反动政府于8月30日释放了周恩来、张若名等革命青年。

九月十六日,为了更有效地引领天津学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经周恩来与张若名等倡议,“天津学生联合会”与“女界爱国同志会”共二十名学生携手,共同创建了天津“觉悟社”,以凝聚力量,共谋国家未来。

觉悟社成员坚守独身主义,矢志不渝地弘扬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及妇女解放理念。李大钊于1919年9月21日亲临天津,发表演讲,其激昂之词给予觉悟社成员巨大的鼓舞与支持。

在逃避敌人的追捕与暗杀行动中,各社员以抽签方式分配代号。周恩来获得5号,以“伍豪”之名隐姓埋名;张若名得36号,遂化名“衫陆”;邓颖超则抽中1号,化名“逸豪”,各自以新身份行事。

12月28日,为抗议日本枪杀我国学生的“福州惨案”,数万民众齐聚南开学校广场,严厉谴责其暴行。然而,这场正义的抗议却遭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惨遭毒打并被无理逮捕。

1920年1月29日下午,数以千计的学生因对反动政府的行为感到愤慨,自发组织游行至省公署门前。张若名、周恩来等人被群众推举为请愿代表,他们与当局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然而最终却不幸落入法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傍晚时分,周恩来与张若名等人被警方拘押至警务处。途中,他们坚毅地呼喊:“学生精神不朽!同胞团结无敌!”尽管身陷囹圄,周恩来、张若名等人仍保持着高尚的品格,毫无畏惧。张若名在日记中记录道:“心灵依旧愉悦……”

鉴于张若名在学校和社会的卓越表现,张父因封建思想而倍感愤慨,多次联合家人软硬兼施,企图以断绝关系和停止经济支持为要挟,迫使她返家。然而,张若名坚如磐石,意志毫不动摇,坚决不愿放弃自己的追求。

1920年7月,得益于邓颖超等觉悟社成员的积极营救,反动当局无奈释放了周恩来、张若名等被捕者。为确保他们的安全,觉悟社提议他们前往法国深造,这一建议最终得到采纳。

11月7日,张若名挣脱封建家庭的桎梏,获得自由。在北京爱国律师刘崇佑等先进人士协助下,周恩来、张若名等人搭乘“波尔多斯”号邮轮自上海启程赴法深造,而邓颖超则坚守故土,继续其国内的事业。

当时,周恩来与张若名仅维持着纯粹的战友情谊,彼此相互敬重。觉悟社成立后,为确保成员们能全心致力于社会改革,大家立下不恋爱、不婚娶之约,周恩来更是坚称将坚守独身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在文章中郑重阐述:“为救国图存,投身革命事业,独身无牵无挂实为最佳选择,如此方能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精力与热情倾注于祖国的繁荣昌盛之中。”

随着岁月的积淀和全方位的成长,周恩来的观念逐步演变。他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段情感经历,这标志着他情感世界的崭新篇章。这段经历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重要节点,也对他日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