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26日讯6月26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在济宁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济宁市财政局全面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2023年省对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济宁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位列全省第1名,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聚焦“三个重点” 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效能

济宁市财政局将县级作为全年工作的“主战场”,成立6个调研组,由局班子成员分头联系包保县市区,推动县级绩效管理改革“最后一公里”全线贯通。

用好绩效考核“指挥棒”,调整完善市直部门和县市区预算绩效管理考核指标,更加突出工作质量和成效,引导各级科学规范开展绩效工作。

守好绩效管理“生命线”,将结果应用作为绩效管理的“生命线”,敢于动真碰硬,市级对4个新增政策项目开展财政事前绩效评估,压减预算资金4.4亿元;开展重点评价19项,涵盖“四本预算”和部门整体支出、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政府债务项目等七大领域,整合或压减预算5436万元,完善政策2项,改进管理71项。

实施“三项改革” 激发预算绩效管理潜能

实施成本绩效管理改革。将成本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管理全过程,建立“项目入库分析成本、预算编制细化成本、预算审核核定成本、预算执行控制成本、预算完成评价成本”管理闭环,《山东改革》《中国财经报》等刊文报道了济宁市成本绩效管理改革经验。

深化部门整体绩效管理改革。选择30个市级预算部门开展整体评价,优化部门整体绩效评价体系,实现部门整体绩效指标标准、评价方法、实施模式和结果应用“四个统一”。

创新政府绩效管理改革。在全省率先创设县域财政运行“健康指数”,建立了“共性+个性、固定+灵活”的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新模式,推动预算管理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相关做法得到了山东省财政厅、财政部监督评价局的肯定。

夯实“三个支撑” 增强预算绩效管理动能

强化基础管理。建立完善市级“1+2+24”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1”是市委市政府印发的1个实施意见;“2”是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横向面对市级部门单位、纵向针对转移支付资金的2个配套办法;“24”是市财政局研究出台的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等24个制度办法及操作规程。抓紧抓实绩效管理“龙头”,修订完善市级绩效指标标准体系,涵盖绩效指标1489个;对1419个绩效目标和1481个绩效自评,开展多轮规范性、实质性审核,全面提升工作质量。

凝聚管理合力。加强与市直部门的协同联动,完善人大、财政、审计协同工作机制,联合推动绩效管理重点工作开展。

全面公开信息。在济宁市预决算公开平台和预算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开市级项目支出绩效目标1239个、预算资金208.6亿元;公开绩效自评结果1468个、预算资金192亿元,主动接受监督,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济宁市财政局将紧紧围绕济宁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财政部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由“树立理念、搭建框架、拓围扩面”,向“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提质增效”转变的改革思路,以创新的举措、扎实的工作,纵深推进财政管理改革。

闪电新闻记者 杜宗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