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系列报道

牵住城乡建设现代化的“牛鼻子” 四川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质”“量”齐升

人民网记者 郭莹

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三者紧密关联、互为支撑,为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筹部署,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建设,以实际行动服务“省之大计”。如今,城市居住功能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取得良好进展,一批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正加速涌现。

“城中村”焕新 新业态激活区域发展一池春水

夜幕降临,位于绵阳园艺山的上马故事商业街步入喧嚣,街头人流如织,商铺云集,灯彩绚丽。

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居民眼中,“上马商圈”是繁华与活力的代表。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火热的商业地标项目,竟然能够在这样一个“城中村”里发展壮大。

“最初,这里聚集多所高校,依托这一优势,附近居民搞起了餐饮业,打造了‘小龙虾一条街’。之后,政府又引入商业业态,对原来的底商升级,打造了区域餐饮消费聚集区——上马·望蜀苑。”绵阳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上马商圈几经变革,商业业态持续升级,“2021年3月,绵阳科技城新区挂牌成立,为了服务新区居住人群,上马商圈再次进行升级打造。”

如今,上马商圈涵盖商品房小区、邻里中心、商业综合体等项目于一体,实现“吃、住、游、购、娱”完美融合。“新区常住人口已达到18万人,随着涌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上马商圈也越来越热闹,顺势带动附近居就业创业。”该负责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上马商圈已成为科技城新区的热门打卡地。绵阳市住建委供图

李占文是上马故事商业街街口一家火锅店的店主,他也是最早入驻商业街的商家之一。“上马商圈人气旺,生意也好。政府服务贴心到位,从门面选址到办证装修,我们享受到了‘保姆式’的服务,整个过程通畅无阻。”李占文说,因为商圈业态规划合理,他们不惧同质竞争,“商家之间能够互相引流,形成健康的生态圈。”

上马商圈的大热,只是绵阳城市提升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近年来,绵阳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以“城中村”改造为例,当地10个城中村改造征收拆迁项目顺利启动,共签订征收补偿协议2543户,开工建设安置住房3364套。城市面貌大幅提升,市民居住环境更趋便利。

老城区转身 城市蝶变旧貌换新颜

“家门口起了大变化,没事我就要出去溜一溜。”说这话的,是家住南充市顺庆区三公街68号院的李大爷。

草木掩映成趣,道路整齐划一,街区简约大气,如今的三公街,已经完成风貌整体提升,既保留过往回忆,又兼具地方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三公街片区,旧貌新颜。南充市住建局供图

作为南充市“老城区”代表,三公街距今有近三百年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经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此后,随着时代变迁、时间推移,城市拓展,逐步走向没落。

“三公街聚集了大量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单位房和宿舍院,因为年久失修,管理混乱,这些单位房、宿舍院逐渐变为‘三无小区’。屋顶漏水、污水横流、围墙裂纹等问题层出不穷。以往热闹的商业街也因硬件设施老化,业态落后日益衰败。”

一场风貌整治的“手术”迫在眉睫。“要实施更新改造,从哪里改起?钱从哪儿来?我们选择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改起。”顺义区体育场社区书记阳宁胜说。

针对三线城市老城区存量老旧小区改造楼栋规模小、资金缺口大的通病,当地打破单项资金有限难于实现改造成效的困局,政府部门通过开辟“向上争引、本级补贴、群众自筹、发动企业”4大路径,集中小钱办大事,确保改一片成一片。在此基础上,将三公街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时,鼓励群众连片申请,引导居民自筹出资,科学改造。对争取到位的各类资金,由区级行业主管部门整体统筹和谋划,确保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43号附8号院,保留建筑原貌,保留红砖,修旧如旧,留住历史文化。南充市住建局供图

改造过程中,住建部门牵头,所属社区积极推行群众“点菜”公众参与的模式,邀请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一份《老旧小区分类改造指导清单》,按照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基础、提升、完善3个类别对改造内容进行梳理,并以院落会、调查问卷和网络问卷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收集意见,实现了“我的家园我做主”;在监督管理方面,社区选取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参与工程监督管理,实现对工程进度、质量的有序把控,组织专人处理改造中的矛盾争端,让群众改得舒心、改得放心。

经过改造,三公街下属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焕然一新,城市建设治理“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居民幸福感“就地升级”。

“2023年,我市累计争取城镇老旧小区各类专项资金26.25亿元。当年,全市超过624个老旧小区全面开工。”南充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入推进改造提升工程,当地的城市品位、城市形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打造“零碳村庄” 农村开启绿色发展篇章

攀枝花,四季阳光明媚,被誉为四川的“太阳城”,当地年平均日照时间达2700小时左右。2022年,当地在全省率先启动3个“零碳村庄”试点项目建设,有效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让当地农民吃上“阳光饭”。

走进四川“芒果第一村”攀枝花市仁和区混撒拉村,零碳餐吧、低碳民宿、光伏活力广场令人目不暇接。借用对农房多维度绿色新建和改造,当地积极实施4大板块13个“零碳村庄”建设项目,构建起“零碳村庄”示范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混撒拉村正在勾勒一幅绿色低碳的美丽画卷。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这是全省第一次以村庄整体作为对象,实现了从‘零碳农房’到‘零碳村庄’的升级。”攀枝花市仁和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混撒拉村将分布式光伏和农房风貌提升结合,借用本地乡土材料打造宜居型新农房,实现了“功能现代、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这一目的。另外,除了农房“零碳”改造,该村还建设了3个光伏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这套系统既可以处理村民的生活污水,又能有效利用绿化景观用水,还能借助光伏发电,将河道用水从下游抽到上游,实现自然径流,年处理用水达6万吨。

“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我们在多地开展试点探索。”该负责人表示,除混撒拉村外,该市在米易县龙华村、盐边县昔格达村也先行试点建设“零碳村庄”,并将“零碳村庄”的建设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村庄风貌整治美化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推动乡村地区绿色发展。

“经初步测算,3个试点村每年光伏发电848万度,折合成2780吨标准煤,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8450吨,光伏设施收益约340万元/年,基本实现公共用能的绿色电力全替代。”该负责人表示,在夯实农村发展绿色基底同时,当地还实现了资源整合,提振产业功能布局,增添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价值和亮点,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