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庐江县南部,“庐南川藏线”蜿蜒120公里,串起“九曲十八弯”的好风景,往来游客络绎不绝;肥东县包公故里文化园外,青天路曲折盘旋、绕山而上,从“羊肠小道”提档升级成便民富民的幸福道;长丰县左店镇,杜罗路两旁草莓、秋月梨、火龙果等种植养殖基地销售忙,为当地农民带来新生活、新产业、新面貌……

十年奋斗,十年巨变,眼下,在合肥大地上,1.8万公里农村公路纵横南北、连贯东西,延展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千家万户送去机遇和希望,实现了更畅通、更美丽、更富民。合肥市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大力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聚力推动畅达农村公路、平安农村公路、绿色农村公路、融合农村公路、美丽农村公路、智慧农村公路建设,全力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和美提供服务支撑。

更畅通,农村公路铺到百姓家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庐南“川藏线”。合肥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雨后,庐南“川藏线”上的宋冲湖景区内,山湖相应,碧波荡漾,空气清新,彩虹道路被雨水冲刷得愈发黑亮,沿路两旁一簇簇、一丛丛的各色小花绵延绽放,吸引游客停车驻足。

“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外面的人很少来,山里的农产品也出不去。”庐江县龙桥镇安定村党委书记张海芳说。2023年,庐江县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修缮提升扩建,120公里的“庐南川藏线”串起了龙桥、矾山、罗河、泥河4镇的农文旅资源。前来赏美景、吃土菜的游客们日渐增多。

“十年来,合肥市不断织密乡村‘交通网’,打通振兴‘快车道’,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公路通达里程、管养能力、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农村路网不断完善,出行环境更加优化。十年间,合肥市先后实施提级延伸连网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提质改造工程项目等,其中建设农村道路1.25万公里,“提标扩面”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累计投资220亿元,实现所有行政村通达宽度5米以上、具备双车通行条件的水泥路或沥青路的目标。

如今,通乡达村、进组入户、联结田间地头的农村路网布局已经形成,老百姓“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变为现实。

管养工作全覆盖,公路养护更精细。“四好农村路”建好是基础,管好、护好更是关键。十年间,合肥市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以及“县有路政员、乡有专管员、村有护路员”三级管理队伍,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工程;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项目全部纳入“民生工程”进行考核,开展农村公路“一路一档”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一张图”、数据应用“一个库”、过程监管“一条线”、建管养运“一盘棋”。

全市农村公路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成为合肥市乡村的一道风景线。

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交通服务更加优质。十年来,合肥市做优城乡客运服务,做到全市城乡公交网络布局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政策扶持一体化、票制票价一体化、基础设施统一化,开通城乡公交线路390条,投入运营车辆2038台,线路总长度约6996.7公里。大力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实现场站、运输、物流等资源的深度融合,畅通消费品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目前客货邮线路日均运营总里程844公里、运邮1500余袋件,农村邮快件派送成本降低5%以上,邮快件送达村户时间平均缩短0.5天,基本实现由县城当日到家。

日益完善农村公路网、持续优化的交通出行服务,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成环成网,由通至畅。十年间,合肥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一座座桥隧穿越山河,一条条公路沟通城乡,县道贯穿城乡、乡道往来交织、村道阡陌纵横……“目前,合肥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肥西县、巢湖市、肥东县成功创建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四县一市’全域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农村公路实现等外路和‘未铺装路面’消除率100%、列养率100%、乡镇通公交率100%、行政村通客车率100%。”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更富民,“四好农村路”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肥东县环湖西路。合肥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修一条路,富一方地。“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拉近了城乡的距离,让人流、物流实现“双向的奔赴”。

长丰县杜罗路全长24公里,是长丰县东西走向的重要通道之一。改建后,沿途路景相融,绿树繁花依托,田园美景点缀,以路引景,以景串线,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路、致富路。2023年,杜集鸟岛、杜集水库接待游客约9万人,消费收入近300万元,有力推动了沿线农民致富增收。

同样的场景,在巢湖市苏湾镇大寨山山脚下上演。龙华路的通车,为大寨山500多亩“苏湾白茶”,打通了茶叶销售的“任督二脉”,为当地数百名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美了乡村,更富了村民的“腰包”。

修一条路,成一片景。“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串起一路好山好水,让“车在路上跑,人在景中游”。

在肥东县,110.76公里的长古旅游公路将沿线7个乡镇近20处文旅景点“串珠成链”,盘活了旅游资源,让好风景正一步步变成“好钱景”。“五一”假期,肥东县累计接待游客58.6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2%,旅游综合收入1.83亿元,高品质的农村公路,让“东西南北中,乐游在肥东”的文旅品牌活力倍增。

安徽省“十大最美农村公路”之一——青天路,如同音符般蜿蜒5.2公里,串起包公故里文化园,举办过骑行大赛等大型活动,不少村民就地开起了农家乐;庐江县域内多条农村道路串起山野风景,山水相依的自然风光和令人回味的乡村美味,让游客流连忘返……

修一条路、成一片景、富一方地。十年间,合肥市以打造和美农村路为目标,着力改善路域环境,依托周边乡村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形成的特有文化,辐射带动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采摘、科普研学、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公路与生态、农村公路与资源、农村公路与旅游、农村公路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旅游、产业与游客、创业者、村民无缝对接,实现“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由“通上车”向“富一方”转变。

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农村公路,凝聚了乡里人心,更为乡村振兴带来了生机勃勃。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合肥市持续推进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衔接,建设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共100个项目296公里,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黄金路,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交通动力,让农村公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更高质量,合肥将进一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肥东县青天路。合肥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十年奋进路,而今再起航。

合肥市将聚焦服务品质、服务效率、服务功能,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高质量推进合肥市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构建城乡联通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为加快建设彰显合肥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交通运输支撑。

——畅达农村路。加强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优先将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等项目纳入建设项目库。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农村公路列养率100%,农村公路优良中路率不低于90%。

——平安农村路。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水平,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提升农村运输安全水平,推广使用智能交通技术,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强化路面执法管控。强化农村公路综合治理能力,进一步发挥路长制、乡村道路专管员作用,完善农村公路治理超限超载路警联合执法常态化工作机制。

——绿色农村路。提升农村公路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打造特色公路景观和文化。推动农村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在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具备安装条件的村庄等场所配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

——融合农村路。大力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依托农村公路整合交通站场、村头小卖部等资源,不断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改造升级镇级多功能综合运输服务站和村级物流站点。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对接开通毗邻地区公交和城际公交,促进全市公交成片联网。探索“农村公路+”模式,因地制宜推动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融合发展。

——美丽农村路。提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水平,逐步在农村公路两旁设置路灯、服务站等设施。完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合理设置停车区、观景台、休闲驿站等服务设施。打造和美农村路,打造“一县一品、一路一品”为特色的交旅融合品牌。

——智慧农村路。推动农村公路设施数字化转型,建成合肥市公路管理服务平台,完成“一路一档”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全市农村公路智慧管养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农村运输智能化建设。

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力争到2027年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以上,力争实现建制村通双车道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2%以上、四、五类桥梁及时处置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率达到100%、建制村公交通达率达到85%,全市农村公路发展总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全面建成建、管、护、运协调发展的农村公路交通体系。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串起了一户户农家,连起了一个个乡村,通达四方的农村公路网在合肥大地上不断延伸,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送去希望。(合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