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我国是全球肉类生产、消费第一大国,肉类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但一些地区肉类产品违法犯罪行为仍时有发生,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6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司副司长黄敏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司副司长黄敏。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摄

当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以务实作风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切问题”专题新闻发布会。封面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地行政执法立案2312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48件,追究责任118人,打击来源不明、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肉品案件542件,打击假冒牛(羊、驴)肉及其制品违法案件241件。

今年4月,国务院食安办、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部署开展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并将专项行动纳入市场监管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着力保障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黄敏介绍,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查找监管措施不完善问题133个,监管责任不落实问题88个,安全隐患排查流于形式问题42个。近期,市场监管总局赴地方开展专项调研,查找肉制品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调研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坚决纠治专项整治“宽松虚软”问题。

同时,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会同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健全部门间的线索通报、风险交流、调查取证、涉案物品处置等长效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采取成立专班、共同办案等方式,联合执法,做到信息互通、证据共用,有效提高执法的协同性和部门联动合力。

黄敏表示,下一步将督促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对违法违规行为一查到底,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建立健全全链条监管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