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立足自身历史文化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明显。

实施“文化+资源”工程,编制完成《印象接庄》,收集整理了48个村所有的历史文化资料,几乎是一村一文化名人、一村一文化故事、一村一文化品牌。从“樊迟学稼”到“郑子讲学”,从灌婴征战到康熙南巡于此,从“梁祝”演绎千古绝唱到宋氏“相卜国桢”,从万里委员长三贾讲学到七烈士就义丁庄,接庄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

实施“文化+阵地”工程。目前,街道有综合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站、农家书屋30处,总建筑面积5000㎡,内容涵盖印象接庄展览馆、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儒学讲堂等7大类综合文体活动室,并配有近20000册图书、100种报刊杂志。接庄街道建成并验收通过全省第一家乡镇级综合博物馆——接庄博物馆,馆建面积1200平方米,馆藏内容从接庄原始社会到如今的历史发展历程,馆藏文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木器等藏品313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施“文化+活动”工程。街道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近年来举办500余场各类文化活动,包括广场舞展演、书法展览、惠民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接庄街道积极培养业余文艺团队,扶持辖区内庄户剧团创作演出200余场次;开展全民阅读好书推广活动1000余场次;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提炼出“‘1+2+3+N’宣讲工作法”,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配合全市做好环十里湖轮滑比赛、徒步比赛等精彩赛事,配合齐鲁频道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接庄大集文旅融合活动和非遗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施“文化+旅游”工程。以点带面,深入挖掘“康熙南巡”“樊迟学稼”“英台故里”“行宫春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博物馆+研学游+非遗展示+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路子,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十里水乡”湿地公园项目,充分嫁接本地传统文化,布置了接驾码头、“梁祝”蝴蝶园、十里花海、矿山记忆、十里慢跑步道、婚庆草坪等景观小品,成为近郊济宁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和市民网红打卡地,周末游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