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傍晚,夜幕降临的沙坪坝三峡广场显得格外热闹,沙坪坝区文化馆旁一棵枝繁叶茂的黄葛古树下早已摆上了凳子,吸引上百人提前等候“龙门阵”开场。

到今年,这棵黄葛树下的“龙门阵”,已经陪伴市民走过了66个年头。有人说,是因为故事,这棵黄葛树显得特别有文艺气息;也有人说,因为有了这棵黄葛树,才让这故事变得有味道。

黄葛古树下听“龙门阵”

“天上不落,地上就说。”6月14日晚上7点半,沙坪坝三峡广场“黄葛树下龙门阵”与市民准时相约,台上台下不时传出掌声和笑声,现场热闹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间艺人李明在台上讲故事

“重庆的妹儿,重庆的姐儿,巴适聪慧多体贴;重庆的崽儿,男子汉,豪爽坦率多实贴;重庆的老人是多厚道,重庆的乡亲最好客……”民间艺人李明手拿小竹板击打伴奏,结合充满乡音的说唱,讲起重庆人的故事,引得不少观众喝彩。

“最近才过了端午节,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这不得不讲到屈原的故事……”说书艺人艾泽云操着接地气的重庆方言,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端午节的由来,以及屈原的故事。

紧接着,民间艺人陆续为现场观众带来《缺钱不缺德》《民间“十八梯”的来历》《南开中学》等故事,一个个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这里是群众文化舞台,每期故事会有6至8人上台。”带讲人陈建国介绍,“黄葛树下龙门阵”以故事会的形式举办,不设门槛、没有门票、幽默风趣、特色分明。其表演形式涉及相声、小品、四川评书、重庆言子、金钱板、脱口秀、竹琴等多种类别,内容涵盖红色故事、历史掌故、人物传闻、民间工艺趣事、地名来历、民间歌谣等。

“龙门阵”一摆就是66年

“黄葛树下龙门阵”是重庆市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坪坝三峡广场这棵树龄130年的黄葛古树,见证了“龙门阵”一摆就是66年。

时光回到1958年,四川巴县的说书艺人程梓贤举家搬到了沙坪坝小龙坎。据了解,当时的文化馆馆长想让这位四方说书的艺人在沙坪坝多说几场,于是程梓贤从磁器口文化站讲到了杨叉湾文化站,一站又一站,听他说书的人摩肩接踵,场面蔚为壮观。

1958年底,程梓贤在沙坪坝的幼儿园讲故事,传统的《熊嘎婆》《狼来了》《乖宝宝》从这位老说书艺人的口里讲出来,比爷爷奶奶讲出来给孩子们的震撼大得多。

从那以后,孩子们听故事上了瘾,大人也爱听,通过这位专业说书人之口,故事就这样口口相传开来。就这样,大树下的故事会开讲了。

最初,“黄葛树下龙门阵”名叫“坝坝故事”,1970年更名为“广场故事”,1992年更名为“星期天故事会”,1993年正式定名为“黄葛树下龙门阵”并沿用至今。每周五晚上,“黄葛树下龙门阵”准时开讲,长期以来有“天上不落,地上就说”的规矩,即每逢星期五,只要不下雨,“龙门阵”就会准时开讲。

目前,“黄葛树下龙门阵”已成为沙坪坝区历史最悠久、特色最鲜明、影响最广泛的文化惠民品牌项目,是三峡广场最为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三代说书人的坚守与传承

当台上的说书人把一个个故事讲出来的时候,也吸引到台下不少“铁杆粉丝”拜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7岁的艾泽云在这棵黄葛树下摆了62年“龙门阵”

今年77岁的程派评书传人艾泽云家住沙坪公园旁,十多岁时他就喜欢在三峡广场听程梓贤讲故事,越听越上瘾,于是便向程梓贤拜师。

从1962年开始,艾泽云就在沙坪坝三峡广场的这棵黄葛树下讲故事。虽是业余故事员,但艾泽云悟性好、兴趣高,被中国曲协吸收为会员,还是沙坪坝区“功勋故事员”,门下弟子王安菊等也是“黄葛树下龙门阵”的优秀故事员。

如今,艾泽云仍活跃在“黄葛树下龙门阵”故事会舞台,站在台上表演时精神矍铄,讲到故事高潮,观众纷纷鼓掌叫好。

作为“黄葛树下龙门阵”坚持超过半世纪的艺术家,动力来自哪里?艾泽云说:“因为热爱,我从小就爱听故事,也想讲给更多人听,同时作为故事员,能通过自己的微薄努力传播正能量,我很有成就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葛树下龙门阵”故事会带讲人陈建国,已在这里陪伴观众40余年。

今年61岁的陈建国师从程梓贤的弟子曾令弟,曾在茶馆讲了多年的评书。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开始跟随老师在黄葛树下讲故事,是一名专业的说书人。“我们已经是在这里讲故事的第三代人。”陈建国说,重庆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有讲不完的故事,沙坪坝“黄葛树下龙门阵”也是全国的一张名片,因此自己应该把故事更好地讲下去,将这种群众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

沙坪坝区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黄葛树下龙门阵”自创办以来,先后走出了凌宗魁、曾令弟、章建雅等享誉市内外的老艺术家。同时,推出了凌淋等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的中青年艺术家,以“刘卫东”这个身份被大家广泛知晓的凌淋更是以能说会道、贴近群众的演技,获得不少人的喜爱。

截至目前,“黄葛树下龙门阵”活动已累计开展5000余场次,举办专题宣传故事演出1000余场次,讲演故事5000余个,服务群众近800万人次。

专家说

黄葛树下的故事会

体现市民生活与文化空间高度契合

黄葛树下为何会孕育故事文化?西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民间文学教师、作家郑劲松认为,有关在树下摆龙门阵,这是中国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及民间文化传播的一大传统。比如,孔子就曾在树下授课,蒲松龄也曾在树下“摆摊设点”,收集民间故事传说。重庆夏天炎热,过去又没有空调,黄葛树树高而且根深叶茂,绿荫覆盖面大,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每逢茶余饭后,就会有很多人来到黄葛树下乘凉,闲话家常,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一处公开的民间“文化场所”。

沙坪坝区是我市重要的文化区,市民文化底蕴丰厚,再加之,这棵黄葛树又恰在文化馆旁,所得其所,名副其实,成为一处天然的群众文化“小舞台”。

这里的故事会已经有了“品牌”效应或者说粉丝效应,换句话说,就像黄葛树一样,有了赖以生存的深厚民间文化土壤,当然就会长久不衰。

郑劲松同时认为,黄葛树曾被评为重庆的市树,它不拘环境而生、根系发达而枝繁叶茂,有着甘守平凡、坚毅乐观的品性,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巴渝人民的精神人格,这是一种精神的场域。黄葛树下的故事会,也体现了美丽重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市民生活与文化空间的高度契合。重庆中心城区身形巨大的黄葛树很多,黄葛树下的这种故事会,值得推广。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摄影报道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