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中的“套路”分析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期,考生和家长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信息困扰。为了寻求专业的建议,许多家庭会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服务中可能隐藏着一些“套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度承诺与误导

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或高校,无论考生成绩如何。这种过度承诺往往是不切实际的,甚至存在误导性。

例如,一些机构声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但实际上这些数据可能并不准确或存在误导性,导致考生和家长做出错误的决策。

高额收费与不合理定价

一些机构提供“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收费高达数千乃至上万元。然而,这些服务的质量和内容往往与收费不成正比,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

还有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推出“一对一”的专业指导服务,但实际上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些通用的填报建议,服务内容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

“专家团队”与资质问题

一些机构打出“高考志愿规划师”、“权威专家团队”等旗号,以增加自己的权威性。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专家”可能并无相关资质和经验,甚至可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

教育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服务时要格外谨慎。

信息来源与核实

一些机构或个人可能提供不明来路的招生信息,如“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等。这些信息往往是不真实的,考生和家长需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在选择志愿填报服务时,务必查证提供服务的机构资质,确保其具有合法性和专业性。

为了防范这些“套路”,考生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综合参考本地招生考试机构和所在中学、有关高校提供的咨询服务信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合理填报。

警惕过度承诺和误导性宣传,切勿轻信所谓的“内部大数据”或“百分百保上”等承诺。

核实信息来源,对于不明来路的招生信息,务必通过教育部门、高校招生网站等官方正规渠道进行核实确认。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向身份不明的人透露考生信息,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

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和家长要保持理性、冷静和警惕,通过权威、正规的渠道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