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新一期天开创新沙龙如期而至。

与会的三位大咖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涛。

本期沙龙话题聚焦: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咱们就从“创新设计”、“智能制造”两个维度展开。

何为“创新设计”?

别人没有的你有、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你抢先一步,开业界之先河,这就叫创新。

创新设计,从宏观层面来讲,就是一种前瞻性的布局,先人一步,你就是创新了。

反之,慢人一步,你就只能处于落后、追赶的状态,处处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本期论坛的重量级嘉宾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教授分享心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工业领域,做到创新、做到前瞻性,谈何容易!

当年,咱们受实力所限,在很多重要领域都处于落后、追赶的状态,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步一步实现了突破。

比如说,数控机床和盾构机,中国没有入局之前,都是高高在上的高端装备,要么一物难求,要么价格贵出天际。当中国赶上之后,全都把这些高端装备干成了“白菜价”。

修地铁、挖隧道都离不开大型盾构机,西方国家掌握了大型盾构机技术之后,立马把它变成了一条生财之道。最初,一台大型盾构机,价格高达两亿美元,这还光是一台机器的价格,使用过程当中的维护、保养,另收费。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不掌握盾构机技术,从欧美国家采购盾机构,价格不菲不说,还得高薪聘请人家的工程师帮咱们维护保养。请一名德国工程师,日薪200德国马克。这名德国工程师干活的时候,周围要清场,不能有任何中方人员在场,怕你学走了盾构机的核心技术。

直到有一天,咱们掌握了盾构机技术,盾构机的价格直线下降,从两亿美元,降到两千万美元,再降到二百万美元。不是咱们恶性砸价,赔本赚吆喝,而是一台盾构机的合理价格,就是这个价,卖到200万美元一台,都能保证足够的利润率。

当这些个工业明珠一个一个被中国攻克之后,国际上就有了这么一种声音:但凡哪项工业明珠被中国掌握了,那么很快,就能卖到“白菜价”。

当然,咱们不能总是处于追赶的状态,那就太被动了,当咱们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咱们也成为了弄潮儿,开始引领设计创新之先河,比如说,“一体化压铸机”。

2020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开始了第一台大型压铸机的安装工作。几个月之后,上海、德克萨斯、柏林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也陆续部署这种重型一体化压铸设备。

2020年9月22号,马斯克傲骄地向全世界宣布,特斯拉Model Y将会采用一体化压铸的后地板总成,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特斯拉汽车降低30%的车体总成重量和40%的制造成本,原先需要370个零件组成的车体总成,现在,只要一块铝合金材料就可以压铸而成,一体成型。

对于汽车制造业而言,这种大型一体化压铸机的出现,提高的是效率,降低的是成本,对于汽车工业来说,无异于一次技术革新。

很多的媒体文章当中,都把特斯拉的这种技术归功到了马斯克的灵光一现上——马斯克受到玩具车模型的启发,从而想到了将汽车一体成型的工艺,并最终将其实现。

这就是典型的鸡汤软文。

马斯克有创意不假,但是,马斯克还没神到如此地步。

对于一个事关生产流程变动、潜在影响数百亿元规模的重大决策,您真的相信会是马斯克灵机一动、一拍脑门决定的吗?

外行可能会信,任何一名内行都不会信的。

汽车制造业领域,早就开始布局一体化压铸技术了,只不过,特斯拉快人一步,抢先实现了而已。

而它这个抢先一步,也并不比中国快多少。

对于中国而言,从2016年开始,“一体化成型压铸技术”就开始被频繁列入了国家级的工业发展规划之中。

2016年9月,工信部就在《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就宣布要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和内部结构件用铝合金精密锻件和铝硅合金压铸件”。

一个月后,同样的思路又出现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工信部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出“以铝合金、镁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为重点,逐步掌握轻量化材料制造技术”的总体思路。

又过了一个月,在2016年11月出版的《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版)》中,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委员会将“金属型压力铸造技术”列入重点攻关项目。

也就是说,从2016年,中国就开始布局一体化成型压铸技术了。

这是行业大趋势,根本不是什么灵光一闪。

特斯拉在2020年高调部署的那台大型压铸机是全球首创不假,特斯拉引领汽车制造一体化压铸的风潮也不假,但是,特斯拉用的那台压铸机,您知道是什么牌子的吗?

“意德拉”牌!产地是哪呢?中国,这是一台地地道道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压铸机,是中国企业“力劲科技”旗下的一个品牌。

力劲集团,是一家创业于1979年的企业,目前是全球压铸机领域的第一梯队,是特斯拉的“御用”压铸机供应商。

然而,在中国市场上,能够提供大型压铸机企业可不仅仅只有力劲一家。2020年这个行业还在6000吨级的水平,到了2024年,8000吨只能说是起步,小米的“超级大压铸”已经到9000吨级了,现在大伙基本都在布局万吨级的压铸机了。

您以为只有特斯拉用上了压铸技术嘛?

肥水怎么能光流外人田,国产很多新能源汽车,早就用上压铸技术了,只不过,没像特斯拉如此大肆宣传罢了。

当然了,这个领域也有不少的外资品牌,只不过、很可惜,不论是从市场份额还是从技术指标上来看,瑞士的布勒、日本的东至,都和咱们国内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大伙永远不要低估国家在产业发展、产业规划上的前瞻性眼光,这就叫格局,这就叫创新。

聊过了创新设计,咱们再来说“智能制造”。

本期论坛嘉宾、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从机器人这个切入角,为大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话题的主角,还是要从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说起。

据科技日报报道: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近日表示,特斯拉在2022年开发的机器人“擎天柱”,已经具备了成熟上线的可能,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试验当中,预计2025年就可以商业量产了。这台名叫擎天柱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米8左右,体重从53公斤到73公斤不等……

2024开年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斯坦福、谷歌、特斯拉就接连发布了至少六项有关人形机器人的新产品。甚至有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启了“进厂打工”的模式,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进入应用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已经发展到了“iPhone时刻”,相当于手机从2G时代,进入3G时代。

为此,行业内部,把2024年认定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元年”。

一提机器人,好像它就得是一款具备人形的智能机器。很多国家都拍摄过和机器人有关的影视作品,作品当中的机器人,无不以人类的外形出现。久而久之,就给大伙灌输了一种观念:只有长得像人类的机器,才能叫机器人。

然而,您如果有机会参观智能化工厂,生产线上大量的机器人代替了人类工作,您会发现,清一水的机器臂!难道这就叫机器人了吗?它怎么长得没有人样呢?

这就是专业和非专业对于机器人概念不同的理解。

这是由天津大学参与设计的一款工业机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专业人士看来,机器臂就是机器人,不是说非得长成人类外形,才能叫机器人。智能工厂里的机器手臂,就是机器人的一种。

之所以认为机器人必须要拥有人类的外貌,这种执念是被科幻影视作品给带偏了。

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被发明出来,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一个机械手臂,与人类手臂的功能相似。尽管这台工业机器人并不具备完全的人形,但是,当它被用于汽车制造的时候,它对精度的控制,可以达到微米级别,这是人类远远达不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涛,为与会人员介绍工业机器人概念)

随着材料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并不具备人形的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包括家用扫地机器人开始走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虽然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但是,人类想要制造出来一台具备人类外形的机器“人”,这种执念,并没有放下。

1978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尽管它只能小步缓慢行走,但是,这台真正能像人一样行走的机器人,一经推出,还是震惊了全世界。

1986年,日本本田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实现连续动态行走,还能完成小跑、单腿跳、上下楼梯和踢足球等一些复杂运动。

2013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也推出了一款人形机器人,和20多年前,日本的产品相比,美国这款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完成快速小跑、三级跳、后空翻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已经能够做很多普通人类做不了的动作了。

随着学习型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它不再是一台单纯的机器了,而是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化,术语管这个叫“具身智能”,它不单要有人类的外形,还要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智慧、思维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形机器人,并非人工智能+机器人那么简单。

一台标准的人形机器人,应该具备大脑、小脑和四肢、躯干几个组成部分。其中,肢体最直接与物理世界产生交互,是人形机器人执行人类指令的物理基础。小脑控制机器人的平衡,指导机器人完成全身协同精细作业。大脑是最为关键的,它能够让机器人在动态开放环境下完成环境感知和行为控制,实现“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

同时,机器人的大脑也是它能听懂人类指令、和人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人机交互的关键。

这回大伙明白,人形机器人的重点在哪了吧?在大脑!

机器人的“大脑”,有一套 “人工神经网络”,它可以模仿人类大脑构建出来一种运算模型。

如果说,以人工神经网络为核心的深度学习让人工智能对世界有了感知,那么大模型则让人工智能有了自主生成的决策能力。就像下围棋的那个阿尔法GO一样,前两代阿尔法GO,都是背棋谱,到了后面几代阿尔法GO,已经能自创棋谱,自创下法。它从单纯的学习,变成了能够自主创新,实现了质的变化。

具备“具身智能”功能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要能和人对话,还需要有视觉、听觉、触觉,并且根据对环境的综合感知做出决策,模拟出来一个人类认知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人形机器人研发领域,日本和美国曾经长期占据领先地位,日本擅长机器人物理特性的开发,四肢、躯干,而美国则更擅长机器人的思维开发,人工神经网络这块。

那咱们又是一个什么发展状况呢?

咱们也不逊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为大家介绍中国机器人产业现状)

早在2000年的时候,国防科技大学就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先行者”,2023年5月31号,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均为全球第一,中国虽然入局有点晚,可是研究成果斐然。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强大的配套产业链,具身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汽车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智能汽车恰恰是中国的长项。

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发力,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2023年2月,曾经的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办了“智元机器人”,同年8月就推出了面向工业智造领域的人形机器人“远征 A1”。智元机器人已经计划在上海建设第一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商业化落地速度,不比特斯拉的擎天柱慢。

除此之外,小米的人形机器人“铁大”、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浙江大学机器人团队的人形机器人“悟空4号”,前后加一块,中国有不下十几款人形机器人扎堆现身。

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离不开政策的加持。

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在智能制造领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都开发出了领先世界的拳头产品。

通过与会嘉宾的介绍,大伙发现,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并不是天上掉馅饼,一点征兆没有,它完全是一个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完善的长远规划,再加上有那么一批闷头干事创业的人,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制造业。目前,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没有奇迹,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筚路蓝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 辑 | 邢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