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资本市场是投资人为企业融资,企业顺势做大做强,投资人获得分红和股权增值,对于创新是大有裨益的,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尽管会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但是总体双赢的成分更大,A股是一个过度融资的市场,企业以及股东从A股抽走了过多的资金(而且抽走资金的价格偏高),但是这些企业并没有对投资人进行应有的反哺,导致A股失血过重,这是A股17年鏖战3000点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不去讲那些违法的案例,只讲合法的例子,鸿博股份作为2008年登录A股的上市公司,一直籍籍无名,但是最近却在资本市场名声大噪,这本是一个家族企业,上市之初持股比例超过70%,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家族成员清仓式减持套现20亿,十大股东中没了身影,大概率已经彻底退出,只剩下17万股民接盘后在风中凌乱,现在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仅1.37%,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仅仅5.8%,这个案例的分析,其实对我们加深对A股市场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1、上市16年,连亏7年

最近股民都听说了鸿博股份,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那个时候刚刚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中国经济也处于转型之中,鸿博股份是做印刷的,而且主要业务是彩票行业的印刷,是中国彩票印刷的龙头企业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公司放在今天是不可能上市的,但是回到2008年,很顺利就上市了,2008年是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一年,对美国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但是对鸿博股份来说却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高峰,绝对是企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寒冬,外贸下滑,地产下行,内需低迷,A股上市企业数量也较上一年几乎腰斩,鸿博股份此时能够上市,也说明这样的企业在当时被认为是一家资质优秀的企业。

从财务数据上来看,2008年鸿博股份的营收是1.55亿,和上一年持平,净利润是4090万,同比下滑14%。这个财务数据放在现在一般,但是当时中国GDP规模也只有如今的四分之一,因此,在当时的条件来看,鸿博股份当时财务数据不算很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鸿博股份1999年成立,9年后就实现在A股IPO了,这个速度其实是比较快的,尤其是那个时代要在A股上市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2011年成立,也是到了2018年才在创业板上市,用了7年。

鸿博股份上市之初的几年营收有了明显增长,2011年突破4亿,2012年突破6亿,2014年以8.6亿的营收创下历史最高业绩,在营收持续增长的背后,公司的盈利能力却不断走弱,2008年净利润有4090万,2011年增加到5800万,而这已经是历史上最高的利润数据,此后盈利能力不断走弱。

如果以扣非净利润这个指标来观察的话,鸿博股份的盈利表现更加令人悲观,2015年,公司突然亏损2890万元,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亏损,拉开了鸿博股份亏损的序幕,从2015年到2023年的9年时间里,除了2016年和2017年未亏损之外,其余7年均在亏损,2018年以来更是连续6年亏损,今年一季度亏损2907万,全年大概率还是会亏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融资13亿,创造了多少利润?

鸿博股份这样的公司到底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创造了多少价值?先看公司从市场上拿走了多少钱吧,上市以来有过三次融资,一次IPO融资2.8亿,2011年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融资2.6亿,2016年以“彩票物联网智能化管理及应用项目”为名定增融资7.6亿,这次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资金用途之一还有“电子彩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这三次融资累计有13亿

2022年鸿博股份还计划定增融资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最后被叫停了,都2022年了,美国英伟达都已经崭露头角了,人工智能又前进了一步,而我们的A股还有从事彩票印刷的企业为了补充流动资金而要从市场融资,彩票这样的行业都能做到亏损的,这经营能力得有多差。

从市场融资13亿的鸿博股份创造了多少利润呢?2008年以来的17年时间,公司扣非净利润有7年是亏损,2008年到2023年的17年时间扣非净利润累计值为3065万,而2024年一季度公司扣非净利润是亏损2908万,这意味着鸿博股份上市以来的扣非净利润累计值仅有157万,也就是说公司上市以来根本就没有赚到钱,鉴于公司剩余季度亏损的概率极大,鸿博股份上市以来的扣非净利润累计值是负的,也就是说公司上市之后,不仅没有为股东创造价值,反而还亏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是融资13亿,另一方面是累计扣非净利润为负,这就是典型的从市场抽血,却并未给股东创造价值,一味索取,并未反哺,不过这也不算最差的,毕竟上市17年了才累计开始亏损,并没有像有些公司一样将净资产都亏没了,鸿博股份目前的净资产还是有16.5亿的。

鸿博股份这16.5亿的净资产是经不起细看的,在上市之前公司的净利润只有1.6亿元,上市之后的十几年,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已经为负了,增加的14.9亿的净资产其实主要来自于从资本市场的融资,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三次融资13亿,至于还有1.9亿元的差额,这部分就是营业外收入了,比如政府补贴,2021年到2023年得到的政府补助分别是491万、522万、333万,合计1346万元,2013年以及2014年获得的政府补助更是高达六七百万,17年的时间,鸿博股份获得的政府补助恐怕得有大几千万甚至上亿,这就是鸿博股份在公司不赚钱的情况下,净资产还能叫IPO前大幅增长的核心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一家七口开启减持模式

我上文说了,鸿博股份虽然上市以来并未给股东创造利润和价值,但是部分“股东”还是获利不小的,这个“股东”就是原来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尤氏家族。

上市前,尤氏家族持有鸿博股份94%的股份,尤氏家族共有7人,分别是尤玉仙、尤丽娟、尤友岳、尤友鸾、尤雪仙、苏凤娇和章棉桃,其中章棉桃和尤玉仙、尤丽娟、尤友岳、尤友鸾、尤雪仙系母子/女关系, 尤玉仙和苏凤娇系母女关系。也就是说这是一家三代的家族企业。

上市之后,尤氏家族7人共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依然高达70.51%,虽然已经是上市公司,但是是家族高度控股的企业,名为公众公司实为家族企业,一家人吃个饭就能将股东大会、董事会给开了,家族微信群就是股东大会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控股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来说,我们的监管制度是需要禁售3年的,2011年,股票解禁了,法律上可以减持了,由于家族高度控盘,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减持会导致控股权丧失的问题,一般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还不到40%,他们持有超过70%,减持的空间是很大的,所以一到解禁时间,尤氏家族就立马开始减持。2011年11月23日,尤雪仙减持4.2万股,减持均价15.09元,减持金额63万元,2012年3月,尤友鸾减持350万股,减持金额为6114万元,这两次累计减持6178万元,获得的变现收入已经超过鸿博股份历史上利润最高的年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减持既然开始了就不会停下来,开始只是持股数量较少的家族成员减持,很快作为副董事长且持股最多的尤玉仙也开始减持了,2012年3月13日,尤玉仙减持255万股,套现4600万元,又是公司一年的利润了,尤友銮再次减持150万股,套现2706万元,这次,尤氏家族共计减持变现7306万元,基本相当于公司两年的利润了。股票解禁不到1年,尤氏家族累计减持变现13484万元,相当于公司2008年到2010年三年的净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2012年的减持还是为了“改善生活”,那么2013年尤玉仙的减持就是不顾吃相了,2013年11月,尤玉仙宣布将减持5%-10%的股份,一次减持超过5%的股份,股民头都大了,公告后不到20天就减持了350万股,减持金额4161万元,还有2012年3月14日减持了255万股,减持金额4600万元,合计减持8761万元,再加上此前的减持,尤氏家族至此已经累计减持22245万元。至此,尤氏家族累计减持股份比例已经高达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减持的步伐还在加速,2014年元旦刚过,尤玉仙又减持了600万股,减持金额为8109万元,至此,尤氏家族累计减持金额30354万元。1月20日,尤玉仙又减持415万股,减持金额7213万元,至此,尤氏家族累计减持套现37567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1月27日,尤玉仙和尤玉雪通过大宗交易减持475万股,减持金额为9234万元,至此,尤氏家族累计减持套现金额上升到46801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家族成员不断减持获得不菲财富的时刻,董事长尤丽娟终于也忍不住了,2014年2月10日,尤丽娟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133万元,果然是董事长,减持都是大手笔,这是尤氏家族成员首次开启了千万级别的减持模式,减持金额高达23181万元。至此,尤氏家族累计减持套现69982万元。高达7亿的财富,这可是现金啊,已经远远超过经营企业获取利润的速度了,一旦赚了块钱,就不会在沉下心来经营企业了,在尤氏家族不断套现的同时,鸿博股份却开始亏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尤氏家族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来钱太快了,为了安抚一下股民,表示半年内不会再减持了,看来,她们还是懂得放水养鱼,不竭池而渔。果然信守承诺,半年后再次开启减持模式,2014年9月18日,尤氏家族再次减持346.65万股,套现6313万元,至此,尤氏家族累计减持套现76295万元,苏凤娇这次是清仓式减持,一把减持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11月到2015年2月,尤玉仙合计减持663.4万股,合计套现11732万元,至此,尤氏家族累计减持套现88027万元,尤氏家族依然持有1.28亿股,持股比例为42.9%。如此频繁的减持,每次都是打着“个人资金需求”的旗号,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穷人家,怎么就这么缺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4月20日,尤玉仙减持350万股,套现9947万元;

2015年4月23日,尤玉仙和尤雪仙减持471万股,套现14450万元;

2015年5月4日,尤丽娟减持669万股,套现22612万元;

2015年,尤氏家族累计减持套现47009万元,至此,尤氏家族累计套现13.5亿元,搞笑的是,2008年到2015年的8年时间,鸿博股份的扣非净利润累计只有2.8亿元,仅仅相当于尤氏家族同期减持套现金额20%,尤氏家族从资本市场减持套现获得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同期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2015年6月,股市崩了,尤氏家族终于按下暂停键,但是2018年又是一个熊市,但是尤氏家族减持的决心依旧,当年五六月,尤玉仙减持950万股,套现10134万元,本来下半年还要继续减持的,但是2018年股市太虚弱了,老股民都知道的,监管层不让减持了,于是尤氏家族取消了下半年减持的计划。至此,尤氏家族累计套现14.5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出售公司控制权,彻底清仓,17万股民接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尤氏家族会收手,她们卖公司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她们转变了思路,二级市场出售还是太慢,从2011年到2018年长达八年时间也才减持套现14.5亿元,依然还持有34%的股份。

于是她们就想将公司控制权整体出售,2019年5月,尤氏家族将持有的7126万股(占总股本的14.26%)转让给河南寓泰控股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10元/股,交易总金额为7.13亿元,同时将剩余15.69%的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河南寓泰控股有限公司,至此,尤氏家族退出公司控制权,寓泰控股成为鸿博股份新实控人。

2020年11月,尤氏家族将4000万股份转让给河南辉熠贸易有限公司,价格为10元/股,总交易金额为4亿元,河南辉熠贸易公司和河南寓泰控股都是自然人毛伟失控的,毛伟也成为鸿博股份新的主人。

这两次交易,尤氏家族总计套现11.13亿元,再加上之前的14.5亿元,尤氏家族累计套现25.6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5月,尤氏家族再减持2803万股,套现1.82亿元;

2021年7月,尤氏家族减持840万股,套现5000万元;

2021年10-12月,尤氏家族减持498万股,套现3088万元;

2021年尤氏家族减持金额共计2.6亿元,家族持有的股份降低至5%以下,以后再减持也不用再公告了,至此,尤氏家族减持套现合计28.2亿元,到2021年底,尤氏家族已经不在鸿博股份前十大股东名单中,这也说明已经彻底清仓了,因为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仅0.44%,也就是减持金额远高于媒体报道的20亿,应该在30亿左右

尤氏家族将控制权出让给河南的毛伟之后,毛伟也并未真心经营鸿博股份,2023年,毛伟将鸿博股份控股股东河南寓泰控股94%以及母公司河南辉熠100%的股份转让给杨凯和黎小林,这意味着杨凯成为河南寓泰控股和鸿博股份的实控人,毛伟退出,而河南寓泰控股持有鸿博股份的股份在2024年因为合同纠纷被法院强制执行。

如今鸿博股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仅1.37%,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5.8%,今年一季度末鸿博股份的股东人数高达17万,在2022年的时候还只有2.8万,两年时间,股东人数增加了14万,尤氏家族退出,以及毛伟们退出,而17万散户接盘,公司也变成了无实际控制人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一切都是合法的

鸿博股份这个案例让人情绪低落,久久不能自已,一个做商业票据印刷、彩票印刷的企业,一个家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13亿,第一任实控人套现30亿,股东和企业从股民、基民手里拿走了43亿,而这家公司上市以来的扣非净利润累计值竟然是负的,也就是并未给股东创造任何利润,公司账户上目前16亿净资产都是从股民手里融资形成的,企业拿了这么多钱却并未创造任何利润,我们的资本市场到底激励了什么?

让人更绝望的是鸿博股份对此事的回应:合法减持

没错,这一切都是合法的,如果我们凭借常识发现一件事情不合理,但是确是合法的,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一家企业从股民、基民手里拿走了43亿,这是什么概念?2023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9万元,43亿相当于11万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总和。

我们农村几亿老人,每年的社保支出只有3000多亿,平均每人一年1500元左右,43亿足够给287万农村老人发一年养老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鸿博股份还只是一个案例而已,A股又有多少鸿博股份呢?监管层面也意识到这个巨大的漏洞,在不断给制度打补丁,如今股东要减持已经没那么容易,有盈利和分红指标,对于以前已经通过这些合法制度获得巨额财富的人,他们拿着钱已经走了,甚至已经改变国籍呼吸新鲜空气去了。

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意味着一笔又一笔巨额财富的流出,甚至是流失,为什么我们的A股17年了依然在保卫3000点?因为这个系统出现了巨大问题,造成了财富没有效率的分配,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既没有给股东创造相应的价值,也没有给整个社会创造相应的价值,而是一味从股东和社会手里索取。

有人说了,鸿博股份提供了就业,没错,鸿博股份作为一家企业是提供了就业,但是鸿博股份的员工人数仅仅为1200人,人均薪酬不过12万,每年人员薪酬的支出不过是1.44亿,43亿资金足够给这些员工按照如今的工资水平发30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股市低迷,投资者损失惨重,财富去哪里了?

内需不振,消费降级,钱去哪里了?

A股不仅仅是一个投融资平台,更是财富管理平台,是财富分配的平台,他应该是一个能够让投资者财富增值,让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获得资金做大做强,他应该是投资者和优秀企业双赢的市场,是为国家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发现支持技术创新的平台。

而不应该是“劫贫济富”、加剧两极分化的平台,A股有2亿股民,7亿基民,覆盖了大部分家庭,A股如果继续在财富分配中扮演不公平的角色,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增长都将是负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