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梅梅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社交媒体上,一个标准的中产周末配置,是白天享用精致brunch,晚上到精酿酒吧碰杯。有体力的再到城郊进行为期两天一夜精致露营,用松弛和惬意装点朋友圈的门面。

而最近有人发现,自己那些热衷于周末探店的同事,朋友圈突然从吃喝玩乐,变成了乡下蹚田。

“以前周一回来脸上还挂着宿醉的疲惫,现在整个人不仅精神抖擞,皮肤也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你以为对方最近在增肌美黑,结果他却从兜里掏出带泥的番茄黄瓜分给同事,并连连感叹‘还是乡下的空气好啊。’”

如今,有一片自己的庄稼地,已经成了中产秘而不宣的松弛新趋势。“前阵子在城郊包了一块地,周内有农场管家专人照看,周末我亲自去翻地施肥,时辰一到,就能吃上自己亲手种出来的有机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zelda没有才艺

在旁人眼里,种地不过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但对土地DNA彻底觉醒的中产而言,懂得种田才是真懂了生活

“喝咖啡吃brunch,不过是通过氪金去打卡一个个都市样板间。而种田则是现代人的劳动冥想,手里拔着草,大脑却仿佛进入了休眠模式。况且挥高尔夫和挥锄头都是挥杆运动,解压的同时还能还能收菜,有田有闲,才是最大的奢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Kyo

在城市种地的中产,把菜地视为自己最小的宅基地,“700一年就能在奉贤租一片50平的菜地,离公司只要几公里,每天下班就可以去当业余农夫。虽然我在上海买不起房,但可以无限续租菜地,也相当于在上海有了个家。

为了种上田,中产们无所不用其极。

有人花钱开了张农场年卡,只为每周末都能去郊区种地,“在北六环盘一块小菜地,一年2000不到水电全包,还有专业的农场管家帮忙看护施肥。”

还有人四处打听谁有田可以转让,只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周边,也能开垦一片自家的菜地。

甚至有人创造了“种田简历”,把各项技能和田园经验都一一列明,分文不取,只为种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墨茉在杭州的小菜园

“周内在工位已经半死不活了,周末去地里摆弄植物,顺便帮自己摆脱植物人模式。去别处找的都是多巴胺,去田里找的是内啡肽,犁地越是累,情绪就越稳定。只要走进地里,哪怕什么也不干,你也能感觉到自己被一种疗愈的磁场给包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开始下田干活的中产,心里原本向往的是如同《小森林》那样的田园牧歌。结果没过多久就会被现实教育,上演一出《中产变形记》。

他们以为种田也算轻户外,下地第一天就穿上了始祖鸟,结果发现种地并不需要防风防雨。“户外几级面料有什么用,不如纯棉背心透气,没有超市毛巾吸汗,搭个豆角架子还给我后背撕拉个大窟窿。”

平时在城里,他们吃牛排讲究几分熟,三文鱼得看原产地,但种完地之后突然就不挑食了。“在田里最解渴的饮料是手边薅的黄瓜,最香的饭菜是农场大哥炖的土豆粉条,哪怕一点荤腥没有都能下肚两碗大米饭,吃完浑身都是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00后爱种菜

没种地之前,中产们爱把做过多少大项目,完成多少KPI挂在嘴边。结果一到地里就失去了所有的骄傲。

“西红柿怎么种都畸形,茄子长出来都是细狗”,这才明白农场的鄙视链顶端是“叶肥苗壮,牲畜兴旺”。认清这一点后,“在地里养了头200多斤的猪”成了他们最新的社交谈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Kyo

一开始,不少人干农活是奔着逃离都市生活解压放空去的,但日子久了发现,种地已经从一种兴趣爱好变成了劳动勋章

“当你把周末蹦迪喝酒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领导和同事只会觉得你太过招摇。但如果你把务农日常发到朋友圈,领导同事只会认为:能扛起锄头犁地的人,一定是值得信任的人。

种地还是一种低成本向上社交的方式。许多农场都坐落在郊区,附近不乏别墅区,“地主圈”有很多老钱单纯因为别墅花园太小,种起来不过瘾,于是在家门口另租一块地施展拳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泡泡祺是个小可爱

大厂打工人李默的菜友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退休干部,“周末经常互相串地,交流种植经验,秋收的时候还会一起分菜,上班的时候怎能想到,会跟有钱有闲的老钱处成铁瓷。

还有一部分人会在周末拖家带口来体验农活,当作对孩子低成本的自然美育,“北欧流行的自然教育,本质也不过是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带孩子干农活不但能从小分清五谷杂粮,还能低成本获得国际学校才有的同款素质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墨茉在杭州的小菜园

在喜欢上种地之后,有的中产发现,自己啥奢侈品也没晒过,却也无意间在朋友圈树立了低调有钱的人设,“大家会认为你在城里有自己的地,大概率有车,以便随时去郊区菜地视察农作物生长情况。而且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愿意花时间研究有机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时上班被各种脑暴会议塞满的中产,周末一有时间,就想通过“不用动脑子的事”来放空自己。

在广告行业上班的柳柳,最喜欢的精神放松活动就是在家睡大觉,“本以为睡觉可以给大脑快速充电,结果半梦半醒的时候还在想工作,一觉醒来头特别疼。”后来在另一位“地主”同事推荐下,她开始投身农活体验,结果却意外治好了精神内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00后爱种菜

“种地永远不会做无效努力。在公司做项目可能一个月都做不出成果,但在地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星期小番茄就能长出新苗。在公司老板和甲方会随时推翻你的想法,但在菜地里不会有人挑战你的ego,种什么怎么种完全凭你自己的喜好。”

而且种地不像上班,做完一项再继续下一项,很少有并行的任务。“在地里你不挖坑就没法播种,不播种就没法浇水,但在工作时一个脑袋得同时想八件事,后来发现自己之所以烦躁是因为一件工作没干完,后面还有三四个deadline追着,烦恼指数倍增。”

“上班有很多情绪劳动,但种地就是干,使劲干,耗尽体力之后有种解脱的感觉。坐在工位大脑就算被逼到绝境也没人觉得你需要休息。而身体的累有清晰的感知界限,累了就坐在大树旁吹风,累得明明白白,休息得理所应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00后爱种菜

对建筑行业打工人老王来说,种地是i人疗愈自己最好的方式,“但凡周末想出门玩点啥,不管是健身房,街舞室,还是剧本杀,整个世界都是属于e人的。而种菜既可以避免一个人在家刷手机浪费时间的负罪感,又可以远离城市喧嚣浮躁,一个人静心独处。”

自从习惯了种地,很多人以前到了周末也提不起劲,现在天天盼着下地干活,“一到周末起得比上班都早,七八点就准备好手套防晒服出发,干完活精疲力尽完全没有失眠的困扰,第二天醒来魂穿东北雨姐,感觉自己一身牛劲还能再种二里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墨茉在杭州的小菜园

种地种久了,一些人甚至切身感受到了一种“疗愈”作用。“平时在城里待惯了,没事儿总觉得自己哪里不对劲。没得具体的病,去医院也说没啥事,但每天就是烦躁又焦虑。”

而当他们把这种心情告诉农场大哥,对方只会用老中医的口吻说:“四体不勤,乃是病因,你们就是在城里天天想的太多了,多干点活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工作到怀疑人生的时候,中产们都把“计划如何提前退休”,当成抽离现实的业余爱好。如今他们发现,那种想象中闲云野鹤的生活其实触手可及,只要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找片菜地,就能在疗愈自己的同时,提前布局退休生活。

“以前在城市里,只能在电脑锁屏里看蓝天白云,有时候七点下班连夕阳也看不到,对四季的感知越来越少。现在在菜地里满眼都是绿色,生活节奏突然调成了0.5倍速,人和植物都是悠哉悠哉的,久而久之面相都平和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泡泡祺是个小可爱

“看着种子慢慢长大,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那种快乐不同于老板画的饼,也不来自于绩效考核。你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满足感,因为果实看得见摸得着。”

不仅下班开始放慢节奏,不少中产上班时也上出了一种耕地的佛系,“在公司全世界都在号召你发挥主观能动性,项目无论如何都要上线,工作无论如何不能延期。而种地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要学会顺时而为。所以现在很少内耗,只管做好手头的事,其他的不必强求。”

还有人表示,爱上种地之后,生活突然变得具体了,“以前分不清各种绿叶菜品种,现在一打眼,地里哪个杂草都能叫得上名。以前吃肉夹馍,感觉是工作期间不得已要摄入的饲料。现在再看肉夹馍,那分明是松软的小麦,和爽口的青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一尺农园长工小白

很多人在爱上种地之后,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物欲下降,“以前觉得什么都是必要的,别人有的你没有,就感觉缺了点什么。但开始种地之后发现,内心的富足不需要通过物质体现,干完农活简简单单吃口甜瓜也很开心。

“没事去田里溜达溜达,捡捡鸭蛋喂喂鸡,心情能好一整天。秋天的时候收完甘蔗和橘子,坐在田埂里乘凉看星星,感觉一秒穿越回了小时候。以至于现在就算不想种地,也会去田里转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墨茉在杭州的小菜园

ENDING:

总有人吐槽上班已经够累了,为什么周末还要给自己找罪受,但对于城市中产而言,菜地就是他们在车水马龙城市中的焦虑缓冲带

只要拿起农具,走进菜地,整个人就像穿越进一个周末限定版的农场游戏。在这里不但可屏蔽掉现实世界的诸多烦恼,有时甚至会爆游戏金币。

“去年给同事朋友分菜品尝,收获了很多自来水好评,今年新茬的小番茄已经被预订完了,感觉就算哪天不想上班了,种点菜自己吃、拿去卖也不至于饿肚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墨茉在杭州的小菜园

对一部分中产而言,虽然无法立马实现财务自由,但却可以在菜地里提前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

“老钱在郊区养马,我在田里喂马;老钱在郊区别墅花园里翻地,我在别墅旁边的菜地里种地。干农活只是在田地里培养精神分身,提前演练退休生活,少走三十年弯路而已。”

本文转载自【三联生活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