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代中国辽阔的版图被概括为“九州”,这一称谓源自远古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其中六州的名称沿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见证。

近日,在甘肃一处古镇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块纪念大禹治水有关“九州”的石碑,这块石碑记录了大禹时期对中国领土的划分“九州”的情况,令人对这个历史名词重新审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禹时期中国版图被划分为九州

公元前2000多年,在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崛起了第一个王朝——夏朝。据记载,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以治水成功而闻名,他将中国的广大领土分为九州,这就是“九州”的由来。

考古发现,在大禹时期,中国的版图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等省份的大部分地区。为了方便管理这些遼阔的土地,大禹将其分为九个州,即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和兖州。

这九州地域辽阔,东至东海,西达西域,南面延伸至南海,北抵辽东,可谓是占了当时中国大部分的国土。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代表着中国的全部领土。在大禹心中,有效管理好这九州,就等于管理好整个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禹此举也反映了他超前的视野和开阔的心胸。根据古籍记载,大禹原本并非夏族贵胄,他是夏族一个边远部落酆氏部族中的一员。但是他勤政爱民,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脱颖而出,成功治理水患,从而赢得百姓拥戴,被推举为首领。

在当时周边各部族纷争的局势下,大禹没有仅仅顾及自己酆氏一族的利益,而是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将全国各地部族都纳入视野,划分九州管辖,实现大一统。这充分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开阔的胸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朝代诗词中提及“九州”

在夏朝之后,“九州”的提法被历朝历代所继承,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特别是在诗词里,“九州”一词被大量使用。据统计,仅在宋朝的诗词中,就有多达479句提到了“九州”。

如苏轼的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自己的家乡江陵比喻为“九州”之一的荆州。文天祥的名诗“手持绿玉杖,朝辞黄州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汉通人烟”中,也提到了大禹时期的“九州”之一黄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人心目中,“九州”就是中国,是他们的家国。哪怕后世的中国早已不是九州能涵盖的,但这个名称仍然被沿用,成为一种认同感和荣耀感的表达。

使用“九州”这一名称,体现了中国文人对国家认同的坚守。尽管时代变迁,版图扩大,但他们内心对家国的情感依旧持续传承。这种认同感源自中华民族的血脉印记,是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中国古代士人云游四方,哪怕去到九州之外,心中对九州的眷恋也从未改变。“九州”成为他们精神故乡的千里眼和顺手牵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州范围不断变迁 六州名称沿续至今

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变迁,这九州的范围和名称也在不断变化。其中徐州、扬州等州最初指的区域被不断分割,几乎面目全非。到了现代,原来的九州中只剩下六州的名称还继续沿用,即徐州、扬州、荆州、冀州、兖州和青州。

但这六州也只是作为地名存在,不再代表广大的地域范围。比如今天的荆州市,只是当年荆州的一小部分。今天的徐州、扬州等地区也是如此。

尽管范围缩小了,但这六州的名字延续了两千多年未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尊重。这六个州名,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这六州的名称能够延续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所在的位置地理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例如冀州位于华北腹地,扼守通往北方的咽喉要道;兖州则控制着通往东北方向的交通要冲;徐州和扬州位于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这些战略要地作为必争之地,倾力经营。正因为统治者的重视,这些地方得以持续繁荣发展,州名也由此得以传承下去。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国土开拓和巩固的不懈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敌屡屡觊觎九州土地 终遭失败

古代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共处的国家,各民族大多和睦相处。但也偶有匈奴、蒙古等外族势力觊觎中原的富庶土地,对九州发动战争和掠夺。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00多年,趁赵武灵王东征韩国之机,匈奴单于冒顿单于率军攻打赵国,一度占领了九州之一的雍州。此后百年间,匈奴多次袭扰九州边境,掠夺人口财产,堪称九州的心腹大患。

到了13世纪,蒙古人也曾多次推进九州腹地,试图征服九州。直到1279年,在阿尔泰山之战中,南宋名将陈宜中以少胜多,大败蒙古军,才将其彻底逐出九州境内,保卫了中华九州的完整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族对九州的觊觎历史已久,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捍卫国土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实力。九州的安定就是中华民族的安定。

匈奴、蒙古等外敌频繁入侵九州,掠夺财富,制造混乱,严重影响了九州人民的生活。九州人民在敌人面前表现出强大的团结一致和抗争精神。他们奋起反抗,誓死保卫家园,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

在外敌入侵最严重的时期,九州各地经常出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对敌人进行反击的场面。他们捐钱捐粮支援军队,参与联防联战,且战且退,与敌人进行持久作战。正是因为有人民这样的支持,九州的防卫战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州名虽变迁 其为中国不可分离领土

“九州”的名称和范围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地方从远古至今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无论名称如何变换,中国的疆域从未改变。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明白,重新统一起这些领土,是他们的神圣使命。

所以,历史上的中国分裂局面都以最终统一而告终。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九州可以概括,但包含着九州的核心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造成疆域断裂的古老文明,这是其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见证。虽然中国也曾出现过各种分裂局面,但最终都能再次统一成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其中“九州”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它串联起不同时期的中国,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九州的核心区域河南、四川等地在各朝代的治理不变,常被作为统一其他地区的桥头堡。许多朝代也以此为据点,向外推进,逐步收复散落的领土。“九州”的内涵变了,但其核心作用从未改变。

中国领土的完整性不容侵犯。无论是历史上哪个朝代,还是当代中国,对国土的维护都具有极强的意识。这种顽强拒绝分裂的精神,体现在对九州名份的传承,也体现在对任何分裂行径的强硬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州变迁见证中华民族不屈精神

九州的变迁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几千年的时间让中国的文化底蕴变得丰富而复杂。“九州”的变迁也增加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如今当人们提起“九州”,会想到大禹的伟业,会想到中华民族对领土的执着与呵护,会想到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曲折过程,会想到中华文明不断融汇吸收而形成的包容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标识。它的变迁烙印着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今人缅怀“九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思考。

九州的变迁记录了中华民族与时间和环境的互动与融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与时俱进,使中华文明在交融中不断进化,而不断吸收来自各方的营养才得以长盛不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九州变迁中的种种历史转折与故事,启迪着今人如何更好地处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实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要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需要汲取九州变迁所彰显的民族精神。

回顾“九州”的点点滴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次检阅;而展望未来,则让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不屈的精神续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