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为了成全姐姐的大学梦,他自愿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21岁,身患乳腺癌的母亲病情加重,身边无人照料,他返乡务农;

22岁,被老板赏识,授他“独孤九剑”,并带他步入短视频的江湖;

一年不到,坐拥800W粉丝,获赞1.3亿,拍摄的农村生活,被千万网友追更。

他就是今天的故事主角——莫宙,自媒体名“念乡人周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莫宙(小名“周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人,1998年出生于普通农村家庭,上面有两个姐姐,他排行老三。

父亲没什么文化,在建筑工地做活,常年不在家。他跟绝大多数农民工一样,年头外出,年末带着血汗钱回家。

母亲没生病前,有时跟父亲一起外出打工,有时在铜仁市找零活儿,兼顾着姐弟仨。

所以小时候的周周,是在姐姐的陪伴下长大的。他就是两个姐姐的跟屁虫,姐姐上山打柴、摘野菜,还没有野草高的周周,也跟着姐姐上山下河。虽然帮不了什么忙,但能帮姐姐拿几根干柴、递一下水壶,分担些许任务,就高兴得不得了。

回到家以后,姐姐们做饭,大姐炒菜、二姐烧火,周周就搬个小板凳站在灶台边,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美食咽口水。

一年又一年,跟着姐姐打柴的周周、帮姐姐摘菜的周周、看姐姐炒菜的周周长大了。他学会了各种生活技能,而且样样精通,这为他后期独立生活和拍摄生活视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大姐要去上大学了,二姐读高三,周周读初三。虽然成绩不咋滴,家人却从未想过让周周辍学,更没指望他承受家庭的重担,只希望他能快乐、健康。

然而,天不遂人愿,母亲因为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了乳腺癌。安静而清贫的生活一下被打破了平衡,一边是姐姐们要上大学,一边是母亲身患癌症需要治疗,金钱的重担差点就压垮了这个家庭。

父亲虽然一直在做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已大不如从前,靠卖力气挣钱,还能干几年?作为家中的唯二男子汉,周周一夜之间长大,决定辍学打工,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减轻父亲的经济压力。

“反正我的成绩很一般,就不上学了,让姐姐们考大学吧”,

“钱的事,你们就别操心了,我出去打工挣”。

17岁初入社会,周周做过流水线工人,送过外卖,打包过快递,每个月一拿到钱,他会分成几类:这是给妈妈买药的钱、这是给姐姐们的生活费、这是留作日用的······

2019年,母亲的病情加重,周周只能回到家乡,在铜仁市找零活儿。有时白天干农活,晚上去市里端盘子,每天起早贪黑,赚的钱却杯水车薪,远远不够所需的花销。

周周在铜仁给电商公司打包时,被老板莫志林所看重。冥冥之中,亲戚加上雇佣关系的两个人,注定要在人生某段路上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莫志林比周周大12岁,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论辈分,他要喊周周“叔叔”,后期视频中,也能听见他喊“莫叔”。

2016年,莫志林回到家乡创立电商公司,卖家乡土特产。因为工作的原因,对于网上的动向关注密切,也亲身参与到了短视频兴起的风潮中。

2019年7月,莫志林以“村生莫”的自媒体名字,开始在DY平台发布作品。记录的都是与儿子的生活日常,没有策划和主题,只是简单地拍摄加剪辑,反响不错。一年的时间,这个账号积累粉丝100W,获赞超千万。

莫志林就想啊:“我随便玩玩,一年都能积累到百万粉丝,如果成立团队,好好策划每次视频的主题,那不是更加事半功倍?”

恰巧碰见拼命想挣钱的周周,觉得这个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有心想帮一把。

周周的人设和故事,非常符合短视频的要求。于是,2020年12月,老莫说动周周,以及另外两个同乡,一起组建了“团队”。

主角是周周。虽然他性格内向,有时说话都紧张,对拍摄也很陌生,但莫志林认为,正是这种拘谨和害羞,凸显了纯天然的淳朴,是很能吸引人的“点”

要不怎么说莫志林眼光“独”呢?一眼相中的主角,让这个团队短短半年,吸粉超过500W,彻底让他们在风口“飞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12月底,“念乡人周周”上线,发布了第一个作品。虽然是“处女座”,依然收获了超百万的播放量,点赞量6W多。

视频内容都是围绕乡村生活所展开:与乡邻互动、下河摸鱼、上山砍柴、挖野菜、姐弟日常拌嘴打闹······

正如莫志林所料,虽然镜头里的周周略显不自然,但他纯真、干净又带点羞涩的一举一动,以及秀美宁静的乡村场景,瞬间吸引了众多向往乡村生活的人们。

短短2个月左右,他们的作品就出现爆款,单个作品点赞量超过50W。周周和莫志林嗅出了这种微妙的变化,开始调整创作的方向。

3

没有任何一条路,从一开始就开满鲜花,也没有任何一场创业,开头便能迎来掌声。

对于一个初中学历的人来说,短视频拍摄不难,策划、取景和后期剪辑,才是最困难的。和打工时的工作不同,新工作的内容,就是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为了一个镜头,往往要重复一个动作几十遍,再热爱的生活,再好玩的事情,一旦需要如此重复,也显得不那么“好玩”了,心中难免有情绪和抵触。

刚开始,为了让自己适应镜头,周周干完农活,就窝在家里看视频。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看完几十个同类博主的视频,学习他们如何讲话,如何摆动作。除此之外,还在网上买了课程,学习如何拍摄、剪辑。

由于白天要干活,还要到莫志林那里打包货物,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深夜,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因为开始时没有收益,母亲的药又不能停,姐姐们在贵阳上学还需要钱,任何一个环节落下,可能会再次让整个家庭陷入窘境,所以只能拼命奔跑。

有时候,周周觉得很累,这种累和过去是不一样的。他甚至觉得,拍视频比在快递公司打包还累,当白领们抱怨996的时候,周周和他的小团队开启的则是18*7的节奏,每天工作18小时是常态。

一方面,他急需用钱,另一方面,母亲病重,需要人照顾,只能留在家里,限制了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单纯的务农,仅够一日三餐,母亲的医药费和姐姐们的学费、生活费从哪里来?所以,即使再难再累,也只能想办法去征服,因为他没有退路。何况,在这条路的尽头,是看得见阳光的,有腾飞起来的希望。

有一次,拍摄一道酥肉,白天重复了几十遍,好不容易剪辑完准备发布,莫志林发现少了出锅的镜头,只能从头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从2月出现爆款,调整创作方向后,“念乡人周周”就像加持了翅膀,在风口上越飞越顺、越来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止到今天,他们一共发布了226个作品,累积粉丝874.5W,获赞1.3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平均每期作品的点赞量,都超过50W。

如果按照播放量:点赞量80:1计算,他的总播放量达到了1040000W(科普专栏作家统计出来的数据)。

再按单价60/10W播放量来计算,周周的这226个作品,仅DY一个平台的分成,就达到了624W。

4

在周周的视频里,他从不用生病的母亲和贫寒的家境来卖惨,拍摄的都是普通的农村生活——日常蹭饭的儿时玩伴、打趣哥们对心爱姑娘的小心思、家乡的美食美景,这些平淡而又能勾起人们向往和回忆的东西,恰恰是最吸引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始至终,团队的领头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想展现出来的是什么,是乡村的慢生活、是乡邻之间的淳朴情谊、是儿时的记忆、是青山绿水的至纯美景、更是离开乡村进城打工的人们所怀念的一切。

即使坐拥800多万粉丝,周周的作品中,目前还没有广告和带货,他们甚至没有直播。三大主要折现渠道,对他们来说,都还是空白。

其实从粉丝突破百万后,就有许多人想要合作,甚至有人通过视频中出现的些许信息,找到了他们所在的村子,但是都被周周和莫志林婉拒。

莫志林是团队中最年长的,也是带他们入“江湖”的领头人。他是一个有恋乡情结的人,将乡村生活通过镜头展现给更多的人,是他的梦想,而且他希望,能聚集更多有念乡情节的人,能够认同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创业理想,为各自的家乡,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这源于他们是一群有情怀的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周走红后,并没有忘记仍然贫穷的家乡,他再次转变创作方向,开始把镜头对准家乡的一些景点,和与其他村民日常的交流。他会和小伙伴东毛一起去村民家中干活,帮忙卖特产,帮助村里修路。

而通过他的作品,的的确确带动了家乡部分旅游经济和特产经济。

曾经的周周,是在莫志林的帮助下,改变了人生,撑起了家庭的大梁;现在的周周,是在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改变村民们的生活。他表示,下一步希望通过网络,销售家乡的土特产,带动全村人脱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乡村的往来,总是单纯,一到饭点,大家都端着碗坐在门口的石板上,相互交换着碗里的菜,这种儿时的记忆也许再也体验不到了,却可以通过周周的镜头,回忆一二。这正是“念乡人周周”能够火起来的原因,当然,跟团队的淳朴情怀脱离不开关系。

这类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大家对农村生活的记忆和向往,让我们通过观看视频,觅得短暂的放松与逃离,内心获得一种原始、本真的快乐。

简单、真实的原生态气息,既能增加主观体验感和观后愉悦感,亦更能触及大家对家乡的情感与记忆。

长大后,我们通过读书或工作,纷纷离开了家乡,把“他乡”当“故乡”。念乡,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回乡”,而不仅仅只是春节期间的短暂团聚。

不论家乡再偏再穷,都是我们的故乡,那一方水土,养育了我们,那里有我们的童年和美好回忆。我佩服那些回乡创业的年轻人,通过镜头,把家乡的风景和文化展现出来,既能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也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还能带动家乡文旅经济的振兴。

振兴农村经济,让人们在家乡能挣到钱,让家乡出名,给家乡带来一些发展机遇,短视频创作是一条相对便利的捷径。

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推崇的,是人性的善良,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回报之心,是一个人在成功之后,愿意帮助他人,愿意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

愿我们在历经沧桑后,都能踏上回乡的路途,与思念已久的亲人相拥。愿多一些“周周”这样的创作者,振兴家乡的经济,为后辈留下些许不一样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