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政治学问都擅长,从宋朝到现在还能一直火遍“全网”的,翻遍史书,恐怕也只有苏轼一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止有才气,更有烟火气。这股烟火气,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仁爱与包容,也是“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吃吃喝喝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间烟火之人,很难不让人喜爱。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所言:“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以对美食佳酿的热爱,和那份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驮住了一次又一次日落,最终升起一轮照亮黑暗的明月。

所以有网友说:“东坡先生走到再苦的地方,也要笑着吃吃喝喝。”走过近半个中国的他,与饮食相关的诗词多达千余篇,其中饮酒诗高达100多篇,而与吃有关的诗作也有50余首。更不必说那些以“东坡”命名的佳肴,足足有60多道之多。这位“老饕”吃吃喝喝的一生,在他仕途的起点之处凤翔,便定了基调。

在科举考试一战成名后,公元1061年,26岁的苏轼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凤翔不仅是“天下九州,唯雍其昌”的雍州,也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在宋朝时也是抗击西夏侵扰的前沿阵地。更关键的是,这里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酒乡。如今闻名于世的西凤酒便诞生于此,千年前苏轼还曾为西凤题诗。

初抵凤翔的苏轼,心中不免带着几分“挑剔”。正值春日,凤翔府却光秃秃的一片灰装,田地里的小麦也才初露头角。这让苏轼不禁开始想念起蜀地的那片青山绿水、百花齐放的盎然春色,还有与友人们外出踏青时吟诗作对、对酒当歌的欢快时光。

然而,在这陌生的土地上,却有一处让苏轼心生欢喜——那便是饮凤池。他赞叹道:“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怳如梦西南。”苏轼被这片湖潭所吸引,于是他疏浚扩池、栽荷修柳,并建亭修桥,最终将其命名为东湖,比杭州西湖还要早二十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日炎炎,苏轼常于湖畔纳凉,但热气依旧逼人。他坐在凉亭中,望着湖面波光粼粼,心中却开始构思一道能消暑的美食。

目光所及,湖边的槟豆(小扁豆)长势喜人。苏轼灵机一动,这种豆子营养丰富,且听说有清凉解暑的奇效。何不将其制成一道特别的凉食呢?

于是,他命人采摘槟豆,细细研磨成粉,再按照传统方法熬制成糊。待其冷却凝固后,苏轼将其切成条状,再佐以姜蒜盐醋,一碗酸辣可口的凉粉便诞生了。他亲自品尝,只觉爽滑入口,酸辣适中,正是他心中所期。这道美食很快在凤翔流传开来,被后人称为“东坡凉粉”。

除了亲自下厨,苏轼也热衷于探索当地美食。一日,他漫步于凤翔街头,偶遇一对卖豆花泡馍的夫妇。作为南方长大的孩子,苏轼还从未见过。但仅此一口,苏轼便为之倾倒。

金黄色的锅盔馍被巧妙地撕成细条,宛如一片片金叶,与麻花一同在滚沸的豆浆中飘舞,是筋道还是酥软,全看食客喜好。捞出来盛碗里,盖上一大块白玉豆花,放入喷香的油泼辣子油和盐,再浇上浓浓香味的豆浆。

北方的醇厚简约与南方的精致细腻都相会于此,这一碗小小豆花泡馍却盛着天南海北,扎实且爽口。豆浆的香醇,与油泼辣子的香辣交织,让人回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品尝后,竟不知该如何形容这美妙的滋味,只得借用当地俗语赞道:“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其中“金”说的是金黄的馍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琼浆”是对豆浆的美誉。

其实,这里的金玉琼浆指的是西凤酒,毕竟那酒的香醇与豆花泡馍的美味也相得益彰。

在中国的餐桌上,佳肴珍馐固然令人垂涎,但一瓶香醇的美酒更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当“饮”与“食”相互辉映,方显宴席之完美。有酒相伴,佳肴更显滋味,舌尖上的享受顿时翻倍。更不用说,有酒在的饭桌从不会冷场,一杯温热的佳酿总能点燃场子。若酒入菜,又是另一番滋味。酒的香甜与醇厚,为菜肴添一抹香、少一分腻又多一份丝滑,为菜带去更多的可能性。

你看,东坡先生便深谙美酒之道。一个人饮酒是“百年瞬息万事忙,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的豁达,有朋友来便是“客至,未尝不置酒”举杯痛饮的欢乐。他既会品酒,也会酿酒,更会用酒做羊蝎子。此等妙人,不怪乎当今仍有许多人想做他的酒友。

凤翔作为当时著名的酒乡,其名酒“橐泉酒”,也就是西凤酒,给了苏轼很多灵感,让他写下了十余首饮西凤酒有感的诗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一方饮食。孕育于悠悠渭河、巍峨秦岭、厚重黄土的西凤酒,与南方的酒相比,带着黄土的烈与醇。作为被张能臣载入《酒名记》的美酒,在宋代时西凤酒便以“橐泉酒”之名成为名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凤翔的苏轼,听闻西凤酒的大名,便寻着当地好友弄了瓶。饮完之后大叹,实乃名不虚传。从此,西凤酒便成为苏轼在凤翔的“掌中宝”。

苏轼最爱在东湖看着美景,一个人独酌。心情不畅快时,苏轼饮着酒绕着樱桃树徘徊,酒醒后却又“吼肺干”。他将湖光山色比作翠绿裙腰,将美酒之名与豪情壮志相连,便有了“色作裙腰染,名随酒盏狂”的豪放。

而当身心皆闲,美酒在手,又有谁来劝酒呢?唯有那湖光花影,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时光,这便是“身闲酒美谁来劝,坐看花光照水光”的闲适与自在。在给其弟苏辙的信中,苏轼更是对西凤酒赞不绝口。他写道:“花开美酒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可以说,东湖和西凤酒是苏轼在凤翔最难忘的一景和一酒。

对于西凤酒,苏轼不仅享受独酌的宁静,也热爱与友人共饮的欢聚。喜雨亭落成之际,天降甘露,为久旱的凤翔带来勃勃生机。高兴之余,苏轼邀请好友共聚喜雨亭,一同分享这份喜悦。他们围坐在亭中,苏轼以西凤酒相待,众人举杯畅饮,谈笑风生,凤酒的醇厚随着这场大雨,沁入了他们的心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在吃吃喝喝间,苏轼也从未忘了自己的责任。这不,凤翔的酒业因为政策不给力,有衰弱之势。苏轼引经据典,从现象到本质给朝廷呈上一篇漂亮又实用的折子。在苏轼的帮助下,凤翔的酒业大大发展,酒税收入一举列入全国各州的前三,成了全国闻名的酒乡。

一荤一素,藏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杯一饮,蕴着一个人的酸甜苦辣。正如苏轼所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这便是苏轼的吃喝之道,是豁达、是适度、亦是安然,乐天派的精神尽显无余。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苏轼的足迹与西凤酒的香醇交织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他的吃喝哲学,如同西凤酒一般,既有豪放不羁的烈性,又有深沉内敛的醇厚。每一口西凤酒,都仿佛承载着苏轼的豁达与智慧,流淌在舌尖,滋润在心田。

今天,我们虽达不到苏轼那般的文学成就,但他“诗酒趁年华”的吃喝哲学我们亦能领略一二。轻斟西凤酒,感受那悠悠古韵,与苏轼的精神世界隔空碰杯,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