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908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88个词条

01

这几天一条视频上了热搜,视频的作者是一位奶奶,她记录了自己给高中生孙子做饭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奶奶拿着手机拍摄,男孩迎面走来,坐到饭桌准备吃饭。

这时奶奶开口就对孙子说:“我帮你饭都盛好了菜也烧好了,然而我在家热死了也不开空调,你知道为什么吗?”

男孩听罢,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因为你脑子有泡,你热死也不开,你只能感动自个儿,感动不了我一点。

奶奶:“难道我这么辛苦也不能感动你吗?”

男孩:“不可能。因为你只能感动自个儿。”

视频引起了热议,一条评论引来了十四多万的点赞:

对方拒绝了你的自我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深有同感,觉得视频里的奶奶是典型的“没苦硬吃”,并且还要将自己的“没苦硬吃”作为PUA孩子的一个工具,话里话外都在说她是为了孩子委屈自己。

诚然,长辈对孩子的付出时常伴随着奉献与牺牲,但是有些家长所吃的苦,其实根本就没必要。

正如这个视频里的奶奶,自己觉得热,空调开了又会怎样呢?

她只是想用这样的“辛苦”企图让孙子感动,让孙子产生愧疚感,只不过她没想到孙子会是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

02

有一部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主人公茉莉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爸爸是一所高中学校的系主任,妈妈是美国留学的博士。

妈妈在结婚后,自愿放弃高校教授的工作,全职在家照顾两个孩子,茉莉成绩优异,而可莉却不如姐姐,妈妈自然而然地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茉莉身上。

她处处严格要求茉莉,茉莉也不负众望,成为父母的骄傲。

只是没想到这样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居然在某个平常的晚上,跳楼自尽了。

妈妈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不理解茉莉为什么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选择如此极端的路,另一方面她又觉得女儿自杀很丢脸,对外声称这是场意外。

没有了茉莉,妈妈开始把重心放到了可莉身上,如法炮制督促她学习。

可是可莉学习能力并不出众,甚至三科挂了红灯,妈妈很愤怒,直呼身为一个系主任的女儿,考试怎么可以不及格。

只要可莉达不到她的期望,她就会失控,并反复强调自己为了她们放弃教授职位,以及为家庭做出的牺牲。

她对可莉怒吼:“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干嘛?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里受你的气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边,她也试图寻找茉莉自杀的原因,因缘际会她看到了茉莉生前的视角。

原来茉莉她真正热爱的是文学,她有文学天赋,写的小说甚至获奖,但妈妈却觉得文学没用坚决不让她接触。

妈妈总是用自己的牺牲感去绑架女儿,茉莉一边接受着妈妈的控制,一边在妈妈变本加厉的苛责和课业压力下,心理状态越变越差,品学兼优的她最终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最终妈妈幡然醒悟,原来害死女儿最大的凶手是她自己。

03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

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让他背负这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父母的牺牲感,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一个整天在孩子面前标榜自我牺牲的父母,难以换来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

一位知乎网友也分享了她妈妈的故事,她觉得妈妈就是一个特别喜欢自我感动的人。

小时候妈妈会给她报各种培训班,对任何人都说,她让女儿学这些,不是为了小孩有多大成就,就是希望小孩以后能多才多艺。

别人听闻,都会跟网友说:“啊你看看你妈妈,对你多么好,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她。”

妈妈则会说:“哎呀,就这一个女儿,不疼她疼谁啊。”

可是,在网友面前,妈妈却不是这样的态度。

她会跟网友说:

我为了让你学这个,特地找了谁,给你找了很好的老师,花了多少钱,妈妈再苦再累也要让你学。
你看xxx的妈妈,她会让她女儿学吗?只有我让你学,你要用成绩来报答我。妈妈多爱你啊。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瞒着女儿给老师送礼、帮女儿抄笔记抄到很晚等,可是这些网友都不需要,都不希望妈妈去做。

但妈妈非要做,做完了就要求女儿报答,每次都会说:“爸爸妈妈以后都指望你来养老,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要好好努力,让我们过上好的生活。”

网友马上要上大学了,父母开始张罗生二胎想要个儿子,网友隐晦地问父母,以后他们老了怎么办?

父母非常理所当然但回答:“以后你来养啊,他是你弟弟,我们生他就是为了帮你。”

网友说:“就是这样,她觉得这就是为我好,说这么大年纪再生一个很不容易的,妈妈很努力,你一定会感谢妈妈。

大概就是这样,把自己的私心都说成为了你好,并且自我感动,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为你牺牲这么多。什么感受还用说?自己品呗。”

想起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所说的: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总是“一切都是为了你”绑架孩子的情感,这样的教育,结果都是感动了自己,感动不了孩子。

04

强调奉献与牺牲的父母,只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负罪感。

papi酱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的小时候也是被父母的“惨”绑架了她的生活。

父母常常告诉她: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父母砸锅卖铁为了你”;

“如果当初不是为了你”。

父母的话,没有感动papi酱,只是让她感到愧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父母的本意是想孩子看到自己的不易,激励孩子去学习、成长,殊不知,这是在用情感控制孩子,让孩子顺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指挥。

因此,别总是把付出挂在嘴边,这些话,即使心怀善意,也犹如利刃直刺孩子的心,孩子更不会感到幸福。

或许你也不必那么委屈自己,正如papi酱所言,人生的排序应该是“自己第一,往后才是孩子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