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大胆的书生,竟敢当着皇上的面夸下海口,要让一只鹅上堂作证。正当众人都不信时,书生已经举着鹅作出的供词,轻轻松松地把案子破了。更不可思议的是,皇上竟然认同了这只鹅作出的供词。
“这些鹅的主人已经分晓,请陛下听草民一言。”
那书生说了一番话让刘邦啧啧称赞,当即认可了那书生的说法,自此,案件真相大白,可给出证据的却是那些只会嘎嘎乱叫的大鹅。
鹅怎么会做证词?一国皇帝为何竟然如此“荒唐”会相信鹅可以上堂作证?
这是民间流传的故事,而故事中的皇帝正是大名鼎鼎、雄才伟略的汉高祖刘邦,这起“离奇”的案件也是因他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出身贫穷,在当时是一介草莽,不过凭借自己惊人的能力在乱世之中起义这才建立了汉朝,不过即便成为了一国皇帝,刘邦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出生地——沛县。
那年,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为稳定朝纲亲自前往平步叛乱,危机解除之后,刘邦在回朝的途中路过老家沛县,便想着前往沛县看看自己时隔多年未见的乡里乡亲。
对于刘邦的到来,乡亲们受宠若惊,当即是敲锣打鼓,准备了丰盛的饭菜用来招待刘邦,刘邦对于乡亲们的举动十分感动,当即说道:“过几日,孤在沛宫摆宴宴请众乡亲!”
乡亲们自然也是十分捧场,再加上刘邦是一代帝王谁敢不从,时间悄然流逝,到了刘邦设宴的那天。
乡亲们喜气洋洋参加宴席,觥筹交错,十分热闹,可就在这时,沛宫外面竟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吵闹声,这无疑是让众人扫兴,于是刘邦开口问道:“门外发生何事,如此喧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一发话,侍卫们自然是赶紧跑到殿外了解情况,不一会儿,那侍卫便噔噔噔的跑了回来,对着刘邦毕恭毕敬的说道。
“皇上,门外是一个店家和乡民在为了鹅争吵,那里一共有20只鹅,但是他们二人都说鹅是自己的,这才争论不休。”
刘邦一听,这样一直争吵着也不是个事啊,于是便寻思着找一个县令来断一断这家务事,而沛县的县令是靠着自己的家族才混了个官当当,何不借此机会来试探一番。
“沛县县令何在?”
刘邦的声音一出,那沛县县令便颤抖着跪在刘邦的面前,此时那县令早就面无血色,战战兢兢,刘邦一看便知传言非虚。
不过还是下了一道旨意:“沛县县令便是沛县的父母官,如今乡亲们出了事,你便看看这件事情如何评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殿外争吵的二人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就连刘邦也是一头雾水,那沛县县令更是指望不上,眼看着事情解决不了,刘邦也有些烦躁,便扬声问道:“在座众人可有人有法子断此案?”
刘邦说完这句话,便见一个不卑不亢的年轻男子站了出来,他恭敬地说道:“回禀陛下,草民李良有法子断此案!”
刘邦一听当即也来了兴趣,便让那男子自由发挥,只见李良站在争吵的二人中间问道:“你二人都说鹅是自己的,那我问你们鹅是在哪买的?平时又喂些什么?”
店家争相开口说道:“那鹅是小民从集市买来孝敬陛下的,平时吃些粮食!”
另一名乡民则说道:“这些鹅是我去年买的鹅苗,平时吃草和青虫。”
看着二人各执己见,李良干脆地说道:“既然你二人都说是自己的鹅,那便问问鹅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人一听要审鹅,当即窃窃私语表示怀疑,就连刘邦都是一脸的惊奇,只见李良将一张草席铺在地下,然后鹅就站在草席上面,没一会儿,那草席上面便出现了一堆排泄物。
李良定睛一看便知道了谁才是鹅的真正主人,于是他恭敬的对着刘邦说道:“陛下,鹅已经给出了证据,这些鹅是那乡民的。”
刘邦很是好奇便开口询问,李良说道:“吃粮食的鹅,粪便是黄色,吃草的鹅,粪便是绿色,答案一看便知。”
刘邦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大为欣喜,当即重罚了那“草包”县令和店家,并将鹅送还给了乡民,至于李良则被重赏。
这个故事也因此流传成为了一个典故——李良审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